APP下载

近代教会所办高校的历史作用及消亡原因试探

2013-02-15刘佳宏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会大学文化

刘佳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121)

近代教会所办高校的历史作用及消亡原因试探

刘佳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江苏 无锡 214121)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教会在我国各地建立起多所宗教色彩浓厚的教会大学。教会在华创办的高等院校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但在客观上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历史发展到今天,有必要对教会所办高校的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近代教会;高等院校;历史作用;消亡原因

随着教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西方教会逐步将办学重点和中心转向高等教育,近代西方宗教由此逐渐渗透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1879年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了第一所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此后,教会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出现。从19世纪末起,西方教会在中国所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一般认为有16所 (包括基督教会办的13所大学和天主教的3所大学),分别是:东吴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齐鲁大学、华中大学、福建协和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南女子大学和震旦大学、辅仁大学、津沽大学。这些教会高校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对教会高校应从多种角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一、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教会染指我国高等教育,客观上冲击了中国旧式教育制度,开中国新式教育风气之先,为我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样板和推动力。

第一,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模式。如芳威廉博士所言:“早期由于(中国)缺少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任何新事物都难免是舶来品。新式大学显然是外国输入,严格区别于中国的传统教育。”[1]教会创办高等教育机构最直接的贡献是把近代西方新兴的教育模式搬到我国,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的教育模版。在学校教学理念上,教会学校从传统封建教育培养仕宦之才转向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一反我国过去教育中只重人文轻科技、只重道德轻功利的传统。教育民主,学术气氛浓厚自由,思想观念上兼容并包,师生关系平等。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教会学校规章制度比较齐全,行政管理简洁高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数教会学校都强调基础课程教学,进行通才教育,要求文科生必须选修理科的课程,理科生必须选修文科的课程,重视英语和体育课程。课程的设置实用性强,而且贴近社会实际。教会大学还依据社会和实际需要开办了理工和职业技术性学科,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教会大学也为高校的发展准备了后继人才。他们利用在教会大学所获得的学识和接受的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成为我国近代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初创者和改革者,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第二,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准备了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国内兴办的一些高等学校几乎都由传教士或担负重要的管理工作或从事教学工作,而这些传教士都有从事教会教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教会大学工作的阅历。如1895年筹建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的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家立(Charles D.Tenney)曾经开办中西书院;参与南洋公学创办过程的美国传教士福开森(Ferguson,John Calvin)曾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等等。他们在主持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期间,把西方高等教育的理念、办学体制、管理办法、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移植到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影响了这些学校的运作,也给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据统计,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教会大学毕业生约有五分之二从事教育工作,燕京大学毕业生直接在大学工作的约占15%。教会大学为高校的发展准备了后继人才。他们利用在教会大学所获得的学识和接受的西方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成为我国近代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初创者和改革者,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但是,教会大学也给中国人一个错觉,似乎教会是办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西方教育是宗教和政治结合在一起的。这给中国创办近代教育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如在创办近代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使得教育缺少必要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教会大学既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架设了桥梁。教会大学是基督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传播的载体,它输入西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传导者,又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成为中国文化西传的媒介。

首先,教会大学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教会大学通过开设西学课程,出版西方政治、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书籍,让这些学生有机会在一个比较开放的小环境中直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学校还通过资送学生出国留学,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和考察,以及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或短期讲学等方式,广泛进行中西文化的交流。教会大学的存在,使很多中国人意识到在中国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强有力的文明中心。透过教会大学这个“窗口”,使中国人能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改变过去盲目自大的心态,从而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保守、腐朽成分的崩溃。

其次,教会大学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东学西渐”主要表现为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和研究及中国文化由此在西方产生的影响方面。教会大学使为数不少的外国教师有可能近距离的来观察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上吸收中国文化,认真学习和研究中国的语言,对中国的儒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将其带回西方故土。所以,对于有些西方人来说,教会大学又是一个观察和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不大不小的窗口。

第三,教会大学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教会大学既处在东方文化环境与氛围之中,融合了许多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又有着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特点。教会大学对于外国学者要求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固有的文化观念及制度;对于中国学者则要求他们在对中国文化学有所长的同时,做到中西学兼通,因此在教会学校也并未出现中国文化被西方文化同化的情况,而是出现两者互相吸收长处,相互交融。

当然这种文化交流是在不平等、不公正的历史氛围中进行的,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不对等的。西方文化大规模地输人、渗透,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西方文化猛烈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和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教会办教育,初衷是宣教、传播西方文化,“麻痹中国人民”、“征服中国文化”,中西文化在交流中出现剧烈碰撞,结果却反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通过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使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增强了改变旧传统,改革的迫切感,反而促使知识分子更进一步的投入到救亡运动中。这是西方传教士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

三、教会大学消亡的原因

教会大学是西方教育的舶来品,是介入中国的异质教育,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不同程度的连接在一起,在民族情感上与中国人民相抵触。因此,教会大学从建立初始,就面临着如何消除这种异质性,即教会大学如何实现中国化、本土化的问题,使其能为中国人民认可、接受,融入中国社会。教会大学在其存续的七十年间,虽然也曾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努力,却没有实现完全本土化,最终避免不了消亡的结局。

首先,教会大学无法解决教育的宗教目的和教育世俗化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教育史一直以来都是一部世俗教育史,从来没有出现教育受控于宗教的状况。而教会创办的高等教育,其目的就在于传教,这必然无法为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科学理性主义的传播,对教会大学宗教性的批判越来越多,中国的知识分子无论是保守派,自由派还是激进派都一边倒的反对教会学校的宗教教育。在1922年的反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后,教会大学虽然重新确定了目标,淡化了教会大学的宗教性质,但是直到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完全消失,始终没有完全解决教会教育世俗化的问题。

其次,教会大学无法处理其本身的殖民性质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之间的矛盾。教会大学是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接受外国的资助,“经营管理之权皆操之于传教士和差会之手”,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向政府注册,不受政府监督,是以20世纪20年代之前我国政府视教会大学为享受治外法权的外国机构,中国人则认为教会大学是西方势力保护下的外国学校。教会大学作为殖民主义的产物和象征,接受外来资助,学校政策受外来影响等国际特性,在中国民族主义的大潮中必然招致中国人士的侧目与反感。

最后,教会大学缺乏发展土壤。作为一种西式教育,其社会土壤在于近代工商业文明社会。而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由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的社会。同时,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丧失了“民族性”,脱离农业中国和中国的伟大传统。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是生活在通商口岸“从未有过的社会”里或是与外界社会很少接触教会学校里,根本脱离农业中国的现实,也放弃了对其变革的斗争。“成名的教会大学学生和从事新兴行业的毕业生”中“没有一个对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484

恩格斯曾经说过 “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反的结果。”[3]244把这个论断运用到西方教会在华创办高等教育的目的和结果的不同上十分贴切。教会对华高等教育的渗入从根本上说是出于传教的目的,从文化上征服中国 ,“基督教化”中国,最终培养“持有基督教人生哲学和富于道德裁判力”的西方殖民事业的代理人。但是,客观结果却是“种瓜得豆”,大多数接受教会大学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接受基督教。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接受所谓基督原则宣扬的诸如 “国际性”、“世界公民”、“强权即公理”等奴化教育的大多数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并没有对于国事民瘼无关痛痒,而是积极“匡世救弊”在各自的工作领域辛勤耕耘;面对积重难返的中国危局,一些知识分子背叛了所受的教育走向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对立面。教会对高等教育的渗入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客观上推进了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1]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以贝德士文献(Bates’Papers)为实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1).

[2][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徐星华)

Comment on Historical Status of China Modern Christian Universities

LIU Jia-h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Jiangsu 214121,China)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the western church built many church universities with strong religious overtones in China.The church universities were the tool of colonialism aggressing China,but objectively these universities played a certain positive role.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n the historical role of China modern Christian universities.

modern church;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historical status

K25

A

1008—7974(2013)06—0092—03

2013—05—13

刘佳宏(1977-)女,江苏无锡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近代史、党史党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教会大学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大学》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