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白山采参习俗、人参故事与孔子的生态德行观

2013-02-15赵亚宏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长白山人参孔子

赵亚宏,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长白山采参习俗、人参故事与孔子的生态德行观

赵亚宏,孙文采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面对长白山野山参濒临灭绝的现状,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同时从长白山采参习俗、人参故事,弘扬孔子德行观。

采参习俗;人参故事;生态美学;生态道德;和谐发展

在长白山的深山密林中,人参顶着鲜艳的红榔头诗意地生长着。在那漫长而古老的岁月中,人类与厚重的长白山相依共存,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采参习俗和美丽的人参故事传说。

长白山采参习俗与人参故事,彰显着自然美、形式美、人性美、心灵美、性格美、道德美。道德是人的内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的人应高度重视自身道德的修养。道德美是指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的美。道德美的核心是善。凡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使自然的德性都回复到人民的身上。我们通常说的道德是人与人的社会道德,我们今天讲的是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老采参者春夏秋三季都去采参,采参是采集劳动,游弋于茫茫的林海中,一天两顿饭,备尝艰辛。根据自然生态特征,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称说。春山淡冶而如笑,按农历讲,“四月入山,谓之放芽草市;五月谓之放青草市”(《抚松县志》)前者幼芽乍茁,不易辨认,后者绿草浓密,采掘困难。夏山苍翠而如滴,“六月花正开,谓之跑红头”,是采参的黄金季节,习称放红榔头市。此时,参籽鲜红,果实成熟,红润光洁,鲜艳夺目,万绿丛中一点红,人参比较容易发现。所谓红榔头,是人参成熟时的一团红籽儿。人参花“细小如粟,如丝丛集成穗为紫色,杂以白色或青色。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后结子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柳河县志》)人参花也有名,如“菜花”、“狼头”、“公鸡”等。人参籽表皮为红色,如同鸡腰子形,中有一根细茎,合起来像个小榔头。一个小榔头里有两个籽儿。“七月花落,谓之放韭菜花(《抚松县志》)。白露以后,霜花初落,人参叶枯朵黄,大多数采参者下山了,而富有经验的老采参者还可以挖一个时期,谓之放黄罗伞。最后,叶都落了,只剩一个秆儿,谓之放蜡千。从上述文字可推断出各个时期人参秸棵的大致形状,也略显不同的自然美。采挖山参的团队称谓参帮,属于社会生态。每个参帮,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去单回双,是吉祥,是愿景。有富有经验的把头带队,按照古老的山规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聚精会神,步调一致,就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采参人信仰山神、老把头神,是采参人的精神生态。在采参人的心灵深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神的力量是无限的,神的力量比人的力量大。把头极其善于调动神的力量,使采参人感到山神老把头无处不在。“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本真是维护采参人的身心健康,把头却说“树紥子不能坐,那是老把头放帽子的地方,一头烧黑的木头也不能坐,那是老把头的笔”。在神威之下,采参人是服从调动的。为了防止伙伴受潮得病,到夜半时分,把头就叫伙伴起来烤火,一直烤到汗流满面才能进抢子(窝棚)继续睡觉。放一次山,叫放一棍山,所需时间,现当代不过半月二十天左右,上山时背的粮食吃完就回家。挖到大货(六批叶),立即下山,见好就收,不可贪婪,留下粮食给后来者食用。后期,采用梳篦式采挖,即棍搭棍排坡走,既安全又不会有遗珠之憾,但却使人参遭受生态灾难。尽管如此,采参人在茫茫林海中寻找人参如同大海捞针,不会采挖殆尽。

《人参谱》曰:“东北诸山无不产人参。”[1]360这里所指产区面积太宽,似乎漫山遍野,俯首即拾,实际人参是阴性植物,其生活小环境是有限的。那么,什么地方有人参呢?长白山人参故事《灯参宝磨和金马驹》[2]说:“远看,山上的树长得青油油的,树头齐刷刷的,好象是罩着一层蓝雾;近瞅,草色翠绿,从草里走过,刷刷直响。两脚往地上狠劲一踩,那土板不干也不涝,实沉沉的,那才是人参生长繁殖的好地方。”看到如此描述,人们油然而生美感。

昔日的采参者是道德之人,他们发现“片货”(人参群落),只采挖中不溜的,留下大的和小的,让它们在大自然里继续繁衍生息,让人类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人参的补益。如果只挖大的,就会受到严惩。人参故事是道德故事。在诸多的人参故事里都反映出环保意识。

《孙全护参王》[3]165姑娘笑着对孙全说:“别的都可以挖,就是不能挖老榆树下那苗最大的棒槌。”第二天,孙全到房后小山坡上一看,彤红的一片棒槌,再看那大榆树下,真有一苗大棒槌,顶着红榔头,就是姑娘告诉他不能挖的那苗。他就在离大榆树挺远的地方挖了几苗中不溜的。他谢了姑娘,背着棒槌,到了营口山货庄换了不少银子。孙全带着银子回家分给那些穷乡亲们。贪心的舅舅张才一个劲地刨根问梢,孙全说了实话。张才到了小房后面一看,老榆树下真有一苗大棒槌。他哈腰就去挖。孙全把他踢了个嘴啃泥。张才爬起身一看,原来是孙全,就撕打起来。张才把孙全打昏了过去,回手又去挖那大棒槌时,从大树上跳下两个小伙儿,手持宝剑喝道:“丧天害理的东西,打个盹的功夫,你就溜来了。”说着举起宝剑,张才的脑袋就开了瓢。

人参故事是美丽的传说,反映的是人民的愿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采参人遇到大棒槌没有留下的,在人参故事里都是挖到六批叶大棒槌发财回家买地、盖房、娶妻,过好日子。但是“文学是恢弘的弱效应”[4]211,民间文学是劝善惩恶的,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

人的生活与生存不能没有美。在人参交易市场,从野山参的形体美与不美进行讨价还价,是审美的体现。有人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价值”,而野山参的商贩,既看到商业价值,又看到野山参的美和特性,并且通过审美抬高商业价值。审美、利用美和创造美,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特性,是生命的本能。野山参的地上茎几乎相同,地下茎却异态纷呈。为了鉴别野山参,总结了“五形六体”之说;五形是指芦、艼、体、纹、须,六体是指灵、笨、老、嫩、横、顺。在交易市场上,价值取向是五形均美,即芦美(长,圆芦、堆花芦)、艼美(枣核艼)、主体美(短、有两条腿)、纹美(螺旋纹),须美(皮条须),视为最理想的野山参。数量太少。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活动和一种生存方式。为了使接收者高兴,在人参交易市场上最讲究“形体美”。“所有生物个体、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它们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千奇百怪,这是生态美。”[4]美是一种生态系统的美,相互联系的美。自然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自然美原指自然界美,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我们今天研究的自然美是生态美学的自然美。

在古籍中似乎只有《范子计然》一书:“人参出上党,状如人者善。”唐代开始用野山参做贡品。讲究包装,李徇《南海药谱》:“新罗国所贡者有手足,状如人形,长尺余,以杉木夹定,红丝缠饰之。”宋代寇忠奭《本草衍义》:“上党者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土歧者,其价与银等,稍有难得。土人得一棵则置板上,以新彩绒饰之。”今人在市场出售的“单只货”,也很传统地被人工精心缝在长方形红绒布板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货架上,看上去很美,包装美实属艺术美。

人是欲望的存在物。改革开放后,“万元户”成为人们追求发财耀眼的目标,一些人妄图一夜暴富,疯狂地采挖人参,不惜毁坏生态环境。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不受采参山规的约束,一旦附近的山沟发现人参,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挖地三尺”,即使在土里“睡觉”的人参也都挖出来了,把人参生态环境破坏殆尽。笔者在采风中得知,20年前,清河镇新红5队宋公有等3人在大黑沟发现一苗大货,头一天没挖出来,在山上看守了一夜,第2天挖出来重达3两6,卖了3万6千元,全队及附近队的人闻风而动,把个大黑沟的大小人参全部挖了出来,望去一片狼藉,严重破坏了人参生态环境。如果在长白山区逐村调查,肯定会得出惊人的数字,可想长白山区深山密林千疮百孔的凄惨的景象。这不是个别现象,在别处也有这种情况。

长白山区参农生态素质低,不重视自然生态,与自然为敌,与生态文明背道而驰,最终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状况,处于凄惨的失衡态势。年轻人不讲究古老的采参习俗,丢失了人参文化的精神与灵魂。回归采参习俗,有利于生态保护。我们讲生态文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及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体,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西方人在穷窘状态里会返回来处,寻求人生社会的思想资源,不断地回到自己的先人那里去。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溯本求源,寻求传统的思想道德。

《论语》以它不灭的光辉普照着人类向至善发展。重读《论语》,深刻地体会到了它不朽的文化价值。为了发家致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从人性化的角度,阐述人的欲望。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说:发财与做官,这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不用正当的途径得到它,君子也不接受;贫困与低贱,这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途径摆脱它。君子也不避开。君子抛离了仁德,怎么能成就名声呢?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时间有违背仁德的行为,在仓促匆忙的情况下是这样,就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也一定是这样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先哲智慧冠华夏”。孔子能够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完全反映出孔子的人情味,折射出孔子的人性美、心灵美。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说,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赶车。孔子说:“卫国人口真稠密呀!”冉有说:“人口多了。还应该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后又该增加些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孔子是一面旗帜,他的学说通过历史的长廊,仍然有着新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道,是人间正道,是符合科学发展观之道。正如孔子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今人之所以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究其缘由,是丢失了仁德的结果。道德、仁德、德行、德性,皆为同义词。“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语)当今中国缺少的是基本的道德底线。社会道德贫血,是中国道德混乱、道德虚无和价值失范的一个征兆。

里仁为美,欲而不贪。孔子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子曰:“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所谓“里仁为美”,即是说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所谓“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即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所谓“有周公之才之美”,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这里所谓“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5]37

再如,在《论语·尧曰篇》中,孔子弟子子张曰:“何为五美?”子;“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所说的“五美”,实际上都是善。这里孔子是对从政之事,对我们参农是有所启迪的。尤其“欲而不贪”即“爱好仁义,不贪图财利”之意,更有教益。

人们普遍认为,当今社会人心变坏,“欲壑难填”,贪得无厌,“为富不仁”,使人的行为 “绌仁背义”,使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坏。人有无止境的欲望,追逐无穷、无止境的欲望,就会不断侵害自身和他人的良心。人心是中国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得道”之路。孔子的仁心是一切道德的始基,强调“为仁由己”,唯有从此心出发才能由下学而上达,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恪守德行,拒绝恶行。孔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特别重视德行课,因此把德行课放在首要位置。德行课是德育课,即思想品德教育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认为人的寿命有限,岁月却有如流水,日夜不停地流动,应该把握宝贵的时间,努力进德修业。孔子钓鱼时,不一网打尽;打猎时,不射杀归巢的鸟。他的关怀,并不限于人,而能够普及到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我们反对破坏生态环境,但不能采取清代“封禁’的老办法。既要利用自然,又要顺应自然。“欲而不贪”,也符合自然辩证法。人类文明正是在二律悖反中不断前进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长白山参农过上小康社会幸福生活。我们倡导尊重自然,不去梳篦式的采挖人参。对于自然的态度,应该是敬畏、尊奉、亲近、友善的善行,不应该是对立、抢占、强占的恶行。

“当代生态美学肩负的一个艰巨而又神圣的任务,就是重新整合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以滋润极端的理性主义给人性造成的枯萎与贫瘠,从而拯救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4]67生态学“在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是单纯以社会或人类精神为尺度,也不是单纯以自然为尺度,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以自然、社会、精神的统一为尺度。”[4]208孔子的生态观定格在“仁德”上,“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要培养出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高尚的“仁人”。夸美纽斯说得好:“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大教学论》)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的失衡,人文生态的失落,反思人类的所为,寻找回归之路,迫切需要对参农进行德行教育。只有通过德行教育,才能使我们建立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在与自然的同悲喜中,达到共生共运、圆融共舞,“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审美自由的境界,即相生相融的美学境地。教育虽然不是万能,却是非常有用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拯救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

[1]陆烜辑:人参谱[G]//孙文采等.中国人参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2]佟丹搜集整理.灯参宝磨和金马驹[G]//人参姑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王秀娟搜集整理:孙全护参王[J].民间文学,1980(11).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章永林)

Changbai Mountain Mining Ginseng Customs,Ginseng Stories and Ecological Concept of Confucius'Virtues

ZHAO Ya-hong,SUN Wen-cai
(College of Literature,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Facing the endangered status quo of Changbai Mountain wild ginse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proposed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to creat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ild a beautiful China.Simultaneously from the Changbai Mountain mining ginseng customs and ginseng stories,carried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onfucius'virtue.

mining ginseng customs;ginseng story;ecological aesthetics;ecological ethics;harmonious development

G122

A

1008—7974(2013)06—0022—04

2013-07-03

赵亚宏(1964-)女,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现代文学、民俗学、人参文化;孙文采,教授。研究方向:民俗学、人参文化。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白山采参行业语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b343);吉林省教育厅“2011计划”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长白山人参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人参娃娃
“互联网+”下的长白山休闲旅游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岚雾情吻长白山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