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视角下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一部力作
——对《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的述评

2013-02-15张桂文

统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存量差距

张桂文

书评

人力资本视角下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一部力作
——对《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的述评

张桂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0%,目前人均GDP已超过5 000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取得了诸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学术成果仍然相对匾乏。焦斌龙教授等学者撰写的《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一书,是国内学术界以人力资本为视角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一部力作。

《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6CJY010)的最终研究成果,在对国内外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系统梳理与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夏洛克斯分解法等方法具体测算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并对总收入差距进行分解,通过工薪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对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贡献度的计算,明确了人力资本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该书从存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依托构建了人力资本的收入分配模型。基于人力资本的收入分配模型,运用计量分析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差距的存量与结构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措施。

《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一书与国内同类选题的研究成果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相结合。《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一书的研究主题决定了该书的研究方法要以实证分析为主。实证分析又可分为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前者是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运用逻辑推演、数理分析等方法,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后者则是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理论实证的结论进行经验验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资料显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并不明确地依阶级、职业等特征为转移,因此,基于要素收入的功能分配学说难以对此进行理论解释。以明塞尔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探讨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从而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如果说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与发展初期,学者们的研究更多地表现为通过理论实证构建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理论模型的话,那么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经典理论模型进行经验验证上。《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一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尝试把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理论实证方面不仅表现在对经典人力资本理论与模型的阐述上,更突地表现在作者对经典模型的扩展和对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差距的存量效应与结构效应这一分析框架的构建上。经验实证则突出地表现在运用最新数据,对包括教育、卫生、培训、科研和迁移在内的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系统测算,运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本收入差距的存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二,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古往今来,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人力资本理论创立之前,无论古典经济学的剩余分配理论还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都是从宏观视角来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由于两大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集中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因此,上述收入分配理论又被称之为功能收入分配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则着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来论证人力资本存量差异对个人之间收入分配差别的影响。

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一书中,作者尝试把收入分配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主要表现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原理和成本与收益对称的补偿原理,参考盖勒和约瑟夫的效用函数形式,构建了均衡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差距模型,用以解释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就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而言,该书侧重于宏观分析,但非常值得提出的是,作者通过参考和借鉴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把人力资本投资的微观模型引入宏观分析,构建了“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的宏观模型,从而得出“在综合宏观、微观角度分析之后,多种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最终作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效率,从而影响收入分配”的结论。这样一来,作者就通过人力资本的收入弹性,把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合起来,较好的解释了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

第三,学术创新与现实应用相结合。一部学术著作的生命力与学术影响力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学术的创新性;二是现实的应用性。综观国内大量的学术著述,真正能把这二者结合得很好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通读《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一书,似乎可以找到这样一种感觉,即作者在阐述问题时总是力图把理论创新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该书的学术创新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存量效应与结构效应;改进了测算方法,扩展了测算范围,运用了最新数据,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系统测算;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考察了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由于作者在对“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差距”这一主题的研究中,始终立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计量检验,从而使得研究结论更加符合中国转型发展的实际。这一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对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倒U型曲线的分析和理论实证与中国经验实证偏差的解释上。人力资本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曲线并非作者的首创,但作者把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与经济发展阶段结合起来,并根据中国转型发展的实际,论证了中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还随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扩大,即我国目前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边,但已接近倒U型曲线的顶点,从人力资本作用的角度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作者在对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进行实证检验时发现,经验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出现了偏差。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人力资本差距缩小必然会作用于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但我国教育与卫生的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却与收入分配差距负相关。这种情况是学术研究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通常人们会在不影响基本结论的前提下,剔除这方面的研究内容,以保持逻辑体系的一致性与完美性,个别不负责任的学者甚至会修改数据以求完美,但作者却选择了保留经验实证的内容,结合中国转型发展实际给予理论解释。这种理论解释虽然笔墨不多,但也足见作者对理论把握的全面与准确,以及对中国转型发展实际有着清晰与透彻的了解。

受时间与精力以及著作篇幅的限制,任何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读罢全书,感觉有两处地方如能深入研究并妥善安排,可能会使研究成果更有分量。一是作者提出了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存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但全书对存量效应分析较为深入,对结构效应的探讨还稍逊一筹,特别在对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上更感欠缺。二是作者把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结构效应分为分布结构、投资结构与制度结构,前两种划分比较合适,后一种结构似乎不是对人力资本的划分,而是制约或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及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制度因素。由于把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到一个平台来讨论,既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也难以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如果能把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制度与市场缺陷作为影响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作用的约束条件或原因来分析,或许效果会更好。此乃本人的一家言,也是受该书内容启发所产生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作者参考。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存量差距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腐败存量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