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鉴与《开发西北实业计划》
2013-02-15王荣华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210093
●王荣华(南京大学 历史系,南京 210093)
张人鉴,字照宇,河南确山人,是我国老一辈爱国的有贡献的地质学家。1925年至1930年,张人鉴在西北工作期间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并发挥所学专业特长,进行矿产调查,先后撰著《甘肃、青海、宁夏矿产调查》《陕西、绥远、新疆矿产纪》《开发西北采冶计划》《调查甘肃玉门、酒泉、临泽、张掖四县矿产报告书》等有关西北的地矿学论著。1933年张人鉴完成了关于开发西北的系统著述——《开发西北实业计划》,其开发西北的思想集中地反映在这本书中。
1 张人鉴开发西北的思想
1.1 实施综合开发
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发西北被提上了议程,各种开发的计划、方案、提案相继涌现,有些人认为开发西北的途径除了兴修水利之外,还应从事移民殖边、开办工厂、发展畜牧等。但如何开发,其步骤、方法则言人人殊,仁智各现。而在成书较早、数据翔实、自成体系的《开发西北实业计划》里,张人鉴则提出了综合开发的蓝图,举凡组织结构;矿产、物产调查及采冶计划;交通计划中的铁路计划,公路计划,电报、电话计划,无线电计划,航空线计划,航运计划;水利整理计划;农林改良计划;工厂建设计划中的电力计划、机械工业计划、纺织计划、罐头及皮革工业计划、面粉工业计划;移民垦殖计划;教育设施计划等皆有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未囿于自己专业特长或工作偏好,一味强调矿业、工业甚或某一行业的开发与发展,而是从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各地,实地调查,综合考量,其着眼点在于西北地区的整体情况,因此西北地区亟须开始且有条件开发的各行各业如工业各部门、农林水利、各类交通设施、教育设施等都在计划范围之内,并且这些规划与设计大多具有坚实的数据以为基础,系作者在西北工作六年期间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具“科学化合理化”,[1]7可谓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有的放矢,不具虚论。
1.2 实事求是,开发必以调查为先
纵观西北数千年发展之路,如果以宏观的视角粗条来勾勒、审视的话,有一条脉络可以说非常清楚地贯穿西北历史的发展轨迹,那就是西北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崛起、辉煌、衰落的历程,且日益被边缘化甚至被漠视,明清两朝多次出现的边疆危机则提醒人们,西北已是危机四伏。到了近代,被忽略经年的西北危机更形尖锐,甚至人们不知何处才是中国的西北,民国时期从上到下关于西北范围的论述纷乱歧异,[2]国民政府初期一提起西北,人们的言论中出现最多的是危机笼罩下的民族的发源地和历史上的辉煌,而对于西北的人口、矿产、气候、人民生活等皆不甚了了,即有所了解,也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多,而实履其地进行调查者少。而张人鉴的西北开发思想则是立足于亲赴西北各省考察以及坚实的调查数据之上。作者对西北的调查集中于1925年至1930年期间,此一时期,国人虽对于西北渐始注目,但实地调查者绝少,游历调查风潮的大规模涌起要在1934年前后了,所以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钱宗泽称其书为“开发西北的先锋队,指导社会的觉灯”,[1]5诚非虚言。作者行程周远,“仆仆数万里”,调查地域范围广泛,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各省,涉及门类众多,“凡矿产工业,山川形势,莫不悉加考查”,[1]21如矿业、工业、水利、畜牧、教育等皆有翔实数据,矿质的主要产地和次要产地,面积、储量、出产状况及年产额和产值等皆有详细调查与统计,另以列表的方式,对西北农产产额,木材产额,牲畜产额,毛皮产额,生皮产额,棉麻产额,蚕丝织物产额,药材、烟叶、鸡蛋产额等作了统计。“采冶计划”部分,对西北各省金、煤、铁、石油四大矿产,地层钻探和采冶工程及各阶段所需的设备,需要进行的工作和所需的经费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在“交通建设计划”里,又以各门类如铁路、公路、电报及电话、无线电、航空和航运分为六小节,分门别类地对交通线路、建设程序、经费概算进行了细致的论述。甚至一些琐碎的、在一般人看来无必要的,别人不曾注意乃至忽视的细节,作者也不厌其烦地一一列出,如在讲到伊兰线兰迪段峡口驿时,作者在备考中写道:“出峡口为峡口驿,掘井十余丈无水。”[1]88在提到赤金峡时,又写道:“峡东五里有赤金河,源出祁连山,西北流入花海子,白杨成林,草滩遍地,亦产金砂。”[1]90至于筑路费用和所需材料,作者则考量周全,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没有遗漏,如筑路费用共开列了测量及筹备费、购地费、路基建筑费等14个项目,[1]96-97而为了解决筑路的材料问题,作者则建议“另修材料支线,以利运输”,通过10条支线解决筑路所需的木石等材料。[1]107-109另外,在“水利整理计划”、“农林牧畜改良计划”、“工厂建设计划”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调查数据和充分的阐述。张人鉴曾在西北工作六年之久,该书的资料大部分都是作者亲自到实地调查后取得的。河南大学张广舆先生在序言中指出:“照宇先生旅居西北,历有年所……对于该处矿产,以及其他实业,莫不悉心考查,详细研究。”此为不虚之言,孙连仲因而为该书题词“西北情况,了如指掌”。笔者认为,作者秉持的这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在学风浮躁、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的情况下,这种科学研究态度更是让人感佩。据笔者统计,该书共有各类统计表约120个,涉及数据1500多个,再加上行文中涉及的数据,总数有2000多个。由于作者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采矿专业训练,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科学的调查方法,因此这些数据更显得难能可贵,也更让人信服,其做出的规划与计划也较诸非专业人士或政府官员更具可操作性,该书很好地体现了其所提出的开发应以调查为先的思想,这不但为以后的西北调查、考察树立了榜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30年代中后期及40年代的考察活动,而且为以后开发方案的制定采集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正如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在序言中所说的,“所谓开发西北,自非一蹴可及,事先必须要有精密详确的调查和整个具体的计划,事后才能收到实际的功效”。[1]3
2 张人鉴开发西北思想产生的根源
2.1 严重的社会危机与作者的爱国情怀
《开发西北实业计划》成书于1933年六七月间,其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除了失去128.5万平方公里肥沃的东北土地及淳朴的人民,还失去了7/10的大豆产额,1/3的森林、1/3的铁矿、1/3的煤炭、4/10的铁路和2/5的输出贸易。[3]给中国人心灵上制造的痛苦也是难以磨灭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的半个月内,蒋介石的言辞中密集出现“危亡”、“危机”或相似字样,甚或一日中出现多次,反映了时局危机的严重程度,用蒋的话说就是“从民国十三年到今天,国家危险的程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4]
不独蒋介石的危机感空前急迫,社会大众心理也是如此。因此很多人呼吁,国人应到西北去,开发和建设西北。张人鉴在该书中写道:“于是明达之士,创开发西北之议,树不朽之基业,消衰弱之根源……而西北货弃于地,无人顾及……若不及早开发,恐祖生之鞭,先我著者有人,而噬脐之悔,莫能策其后矣。方今之士,与余同心者,必不乏人,而思有一书足供参考者,恐非少数,欲以此编就正于海内之士焉。”[1]21可见,促使作者写作此书的动力是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不忍心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是一种重要的救国工作”,[1]8目的是为了给与自己同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同胞了解西北、关心西北,继起而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供资料借鉴。该书在此背景下编写、出版,作者的拳拳之心不言而喻,字里行间弥漫着爱国的气息。
2.2 开发思想中有前人的痕迹,但有所提升
对于西北的开发,早在汉代时即已开始,历朝历代主张开发者不乏其人,并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宝贵开发思想。但皆出于军事与边防的需要,其次才是发展经济,其开发的思路主要是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建设交通、发展商贸等。[5]及至近代,西学传入中国后,电报、电话、铁路、机器工业、邮政等新兴事物成为国人追逐的目标,开埠港口率先发展。基于此,在内忧外患的危机袭来时,国人也提出了在西北举办实业的主张和开发措施,并付诸实践,如左宗棠在陕甘举办的工厂即为显例。孙中山先生对西北也非常重视。早在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就已设想在西北“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山谷间地,遍牧牛羊,取其毛以织呢绒、毡毯”,[6]6还计划要到新疆“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蚕”,以便“招民开垦,集商举办”。[6]18在他著名的《实业计划》中,10项总的建设项目中有关西北的就有“蒙古、新疆之灌溉”、“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三项。孙中山对扩展西北铁路系统也极为重视,且规划良多。张人鉴开发西北的思想继承了前人合理的思想内核,如主张移民、发展交通等,但他并不囿于陈说,而是有所提升,如其重视实地调查的态度和做法,实施综合开发的设想和计划,重视组织机构的领导作用等,从其朴实的言词和准确的数据中都能得到反映。
2.3 开发思想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后人启发良多
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静愚在为其作序中说:“张君人鉴,研究地质有年,在西北更有其工作历史,而于开发西北的认识与热忱,自然又是更胜一筹……开发西北实业计划一书……体例谨严,纲目简张,图表详密,资料丰富,其贡献于整个国家社会,确实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巨著。”[1]3作者从所学专业出发,用专业技术人员的眼光审视了开发西北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设立机关,综揽开发事务。作者认为,“开发西北之进展程度如何,首应视其组织是否完善”,因此,作者认为开发西北的先决问题有四。一为组织开发西北委员会,其“于中央直接监督之下,得统制并指挥六省党政军各机关,关于移民事业,并可指挥内地各省行政机关”。二为组织技术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责是设计各种建设方案,交行政委员会执行,依其职责划分,下设矿业专门委员会,负责设计矿产采冶事宜;工业专门委员会,负责设计工厂、电气厂及兴办水利、市政、建设各事宜;交通专门委员会,负责铁道、公路、电政、航空各事宜;拓殖专门委员会,负责设计垦殖区、农林、苗圃、畜牧各事宜;经济专门委员会,负责设计金融调剂、材料供给、生产推销各事宜。三为组织调查团,调查团的工作有八项:地质地形之调查与测绘,铁道公路电线航线之勘测,各种矿产之调查与勘探,各种物产之调查与统计,各种土法工业情形与生产力之调查,森林、土壤、水利与当地气候之调查,地方城市古迹名称与历史之调查,风俗习惯与人民种族之调查。四为组织金融机关,“除普通营业如放款、抵押、汇兑外”,主要负责贷款、委托购买和免费汇兑。
此外,张人鉴还注意到了西北造林的重要性和保护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提倡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发展工业或过度开发。如作者在第七章中指出:“西北气候不和,交通不便,且沙漠甚广,实为进行开发之最大障碍,然欲免除此障碍,莫如营造森林,蓋森林有改良土壤调和气候,与供给交通设备之功效,且与农工矿各业以及水利风沙,均有莫大利益,故造林之设施,苗圃之播种法,种子选择法,移殖设施,均应详加研究,逐步进行,以期达到营造森林之目的。”[1]157这一点在当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意义。在当时开发西北的热潮日益升温时,作者的开发思想和扎实的科学调查无疑对推动这一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国民政府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后,曾有动议进行西北开发,也派遣了一些考察团赴西北考察,以为开发西北作准备,有些原本对开发西北“不甚感冒”的人士包括国民政府里的一些专家,也是在读了该书后,以开发西北为当时的国是了。如翁文灏曾自言,自己对开发西北抱有怀疑态度,但读了张人鉴的《开发西北实业计划》之后,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认为“开发中国不特为本国之需要,实已成世界之问题”,并指出:“开发之道有自动焉,又有被动焉,有自外而内侵焉,又有由内而外扩焉。被动而内侵则愈开发而中国愈穷……自动而外扩则内地经济渐为充实,而对外之抵抗力因以增强。”[1]17正如钱宗泽在序言里所云:“我对于张君的这部著作,表示十二万分的钦佩和感谢,他实在是开发西北的先锋队,指导社会的觉灯,在这种国难严重的时期,能够独具只眼,给从事救国工作的人们,另辟一条蹊径”,“给研究开发西北的人士,作为相当的参考资料”。[1]7可见,张人鉴关于开发西北的思想对当时西北开发热潮的兴起、舆论的鼓动有相当的影响力。
[1] 张人鉴.开发西北实业计划[M].北平:著者书店,1934.
[2] 王荣华.抗战前的西北经济开发热潮[C]//张克非,王劲.西北近代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8.
[3] 骆清华.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C]//中国通商银行.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896-1947).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32-233.
[4] 周美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12,民国二十年九月至十二月 [C].台北:“国史馆”,2004:407.
[5] 关连吉,赵艳林.西北开发思想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6.
[6]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