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史·范成大传》辨误十则

2013-02-15王学军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学士资政范成大

●王学军(南京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3)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与陆游、杨万里等齐名,曾官至参知政事,有官声和文名,《宋史》 (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三百八十六有传。这篇传文共计1500余字,以时间为序简要介绍了传主的生平,是研究范成大的基本材料之一,其主体论述大致符合史实,然其部分细节叙述也有失实舛误,具体而言有以下10处。

1 “范成大,字致能”[1]11867

此处称范成大“字致能”有误。一个人的字,直接可信的材料是其自称。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与古今逸史本《桂海虞衡志》,范成大在自序中均称“吴郡范成大至能书”;孔凡礼所辑《范成大佚着辑存》[2]“题名部分”中《碧虚题名》称“范至能赴成都”,《壶天观题名》其二、《中隐山题名》等也都自称“至能”,而未见“致能”之称。一般而言无特殊情况(如避祸、避讳),人的自称没必要隐真示假,范成大似无此特殊需要,致、至又均为常用字,故其自称字“至能”当可信。

一个人的字,除自称外,与其关系密切的他人所称也较为可信。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一《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公讳成大,字至能”。周必大与范成大交谊颇深,此处又是神道碑文,墓主范成大的字“至能”当不会错用;另外周必大《文忠集》卷七有《次范至能忆同游石湖韵》一诗,同书卷一百六十五、卷一百六十七等多次出现“范至能”之称也可相互印证。与范成大多有唱和的杨万里在诗文中屡次称其为“范至能”,如四部丛刊初编本《诚斋集》卷十一有《和范至能参政寄二绝句》 《寄题石湖先生范至能参政石湖精舍》等诗、卷五十二有《贺范至能参政启》一文等。与范成大相识的陆游在诗文中也多称其为“范至能”,如《老学庵笔记》卷五云“范至能在成都”;[3]59《剑南诗稿》卷二十五有《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4]1822一诗等。

2 “隆兴元年,迁正字”[1]11867

此处记事有误。四部丛刊初编本楼钥《攻愧集》卷八十九《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称“隆兴元年……时参政范公成大为和剂局,与公皆自笎库中兼检讨官”;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隆兴元年四月以公为检讨官又兼勅令所”,可见隆兴元年(1163)范成大任检讨官兼勅令所而非正字。

范成大也曾任秘书省正字,但事在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南宋馆阁续录》[5]卷八称“范成大,(隆兴)二年十二月除(正字)”;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隆兴)二年……除公秘书正字……试策而后就”。

3 “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1]11868

此处记载有阙。范成大知处州时创义役、兴水利,政绩突出(熊子臣、何镗《栝苍汇纪》卷九《湮祀纪》称其名列处州“名宦祠”),他因此于乾道五年五月调任中枢。陈骙《南宋馆阁录》[5]卷八称“范成大,(乾道)五年五月以礼部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乃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上令更加清职,遂兼国史院编修官”。由上可知范成大乾道五年(1169)五月任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同时兼任实录院检讨官和国史院编修官。

4 “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 [1]11868

此处叙述未全。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范成大在出使金国之前升迁,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二十一《职官五》称“(乾道六年)闰五月九日诏:起居舍人范成大假资政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充奉使金国祈请国信使”;[6]4299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乾道)六年五月,迁公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充金国祈请国信使”,故范成大乾道六年五月使金之前升迁的官职除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之外,还有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丹阳郡开国公。

5 “除中书舍人”[1]11868

此处记载不完整。乾道六年十月,范成大因使金全节归来迁职,陈骙《南宋馆阁录》[5]卷八称“范成大,(乾道)六年十月,以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范成大,(乾道)六年十月,以中书舍人兼(实录院同修撰)”;[5]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乾道六年)十月公还……除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因此范成大乾道六年十月任中书舍人,并兼任同修国史和实录院同修撰。

6 “知静江府”[1]11869

此处记载有漏。乾道七年(1171)范成大因谏阻张说事由中枢外任,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二称“(乾道七年)成大竟不安其位,以集贤修撰知静江”;[7]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寻除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可见范成大乾道七年调任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

7 “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疏言:‘吐蕃、青羌两犯黎州……’” [1]11869

此处记载范成大上疏时的官职有误。淳熙元年(1174)十月范成大“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但他未到蜀接任即由四川制置使改为管内(成都路)制置使“(淳熙元年)十二月……以资政殿学士、知荆南府沈夏加大学士,为四川宣抚使;新四川制置使范成大,改管内制置使”(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四),直到淳熙二年(1175)六月辛酉(十二日)才又改回四川制置使,“(淳熙二年)六月……辛酉,罢四川宣抚,复制置使……沈夏以同知枢密院事召还朝,而宣抚司遂罢”(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四)。

此时范成大已赴成都路制置使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六载范成大《与五一兄书》,称自己“(淳熙二年)正月起离广西,六月七日方入成都府。路界交割,今(六月九日)已入城了”;而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范成大)初及境,言:……吐蕃、青羌两犯黎州……”。

考虑到南宋时临安与成都相距6000余里,中途虽有长江可用,但临安到成都为逆流而上,船速较慢,陆游《入蜀记》云“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8]2458从五月到十月,陆游由山阴到巴东走了五个多月;范成大《与五一兄书》称自己由静江赴成都,“在路恰四个月以上,川陆相半”。沈括《梦溪笔谈》 (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十一称“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送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9]137以官书传递速度而言,即便动用不大可能的急脚送,复置四川制置使消息传到成都最快也在六月末。可以相参证的是淳熙四年(1177)一、二月范成大卧病求归(范成大《石湖诗集》卷十七《病中闻西园新花已茂,及竹径皆成,而海棠亦未过》称“三旬高卧信音疏”,[10]243同卷又有《二月二十七日病后始能扶头》[10]243一诗),孝宗谓“可趣其来”(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二月戊戌(廿八)“以新知荆南府胡元质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替代范成大(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但直到四月朝廷征召方至,范成大才离任(杨甲《成都縻枣堰亭记》),则临安到成都传递文书所需时间当在一月以上。可以推断范成大“初及境”上疏时应该还是敷文阁待制、成都路制置使、知成都府的官职,至于四川制置使,可能要到七月中旬后履任。

8 “监司、郡守杂役之,都统司又俾与大军更戍,成大力言其不可”[1]11869

此处记事有失。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记此事云“监司、郡守多杂役之;都统司又令守关隘烽燧,且乞与大军更戍,公力言其不可”,因而范成大认为的“不可”之事除监司、郡守杂役义士、义士与大军更戍之外,还包括都统司令义士守关隘烽燧。另外《宋史》称“都统司又俾与大军更戍”,[1]11869义士与大军更戍为已行之事;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则称“且乞与大军更戍”,《广韵》云“乞,求也”,有请求、希望之意,义士与大军更戍为计划实行之事。此时范成大为四川制置使,有便宜处置辖内军事的职权,《宋史》卷一百六十七“制置使”条称其“不常置,掌经昼边鄙军旅之事……中兴以后置使,掌本路诸州军马屯防扞御……诏止许便宜制置军事”。[1]3955由此可知义士与大军更戍不合旧法,都统司需要请示制置使以行,但不为范成大采纳,此事未行。

9 “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1]11870

此处记事有误。淳熙四年十一月范成大从成都返回临安召对,授权礼部尚书而非权吏部尚书,周必大《玉堂类稿》卷七载有范成大《(淳熙四年)敷文阁直学士朝请郎范成大辞免权礼部尚书》 (范成大自注:十一月二日)一文(显然这次辞职未获允许);徐松《宋会要辑稿》卷一百九十六《选举一》云“(淳熙)五年正月七日,以权礼部尚书范成大知贡举”;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称范成大“(淳熙四年)十一月入对,除权礼部尚书,赐上方珍剂。五年正月知贡举”。

此外《宋史》似认为范成大“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为同时,实际并非如此。如上所述范成大除权礼部尚书在淳熙四年十一月,而拜参知政事则在淳熙五年四月,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载“(淳熙五年)夏四月丙寅,以礼部尚书范成大参知政事”;《南宋馆阁续录》卷七称“范成大,(淳熙)五年(1178)四月,以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范成大“(淳熙五年)四月以中大夫参知政事,又权监修国史日历”。

10 “起知明州”[1]11870

此处记载有缺失。淳熙七年(1180)二月魏王赵恺卒于明州任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一《魏惠宪工》“淳熙初来朝,徙判明州,易镇永兴、成德。(淳熙)”七年二月,薨于明州,年三十五”;[11]47《宋史》卷二百四十六《魏王恺传》“(淳熙七年)薨于明州,年三十五”[1]8733],朝廷以范成大接任,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云“起公代之兼沿海制置使”,则范成大起复后的官职应为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1]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孔凡礼辑.范成大佚着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宋)陈骙.南宋馆阁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7]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 (宋)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 (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猜你喜欢

大学士资政范成大
注重收集重大活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资政育人作用
包拯为何穿龙袍?电视剧有误
扶贫·扶志·扶智
漫谈史学初体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整太监
喜晴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学校学员到方圆集团实习培训
刘兆玄又当“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