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图书馆——一本书的独白
2013-02-15李智
李 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抚顺 113001)
我是一本书。来到这所大学的图书馆已有十几个年头,算是一本老书了。
曾几何时,我也有着挺括的外表、平整的身材,凭栏依靠在那些封面老旧、纸张泛黄的臃肿前辈中间,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多少人为我驻足,当他们的目光扫过、指尖掠过……我想是特有的细腻触感和清新墨香令他们爱不释手,有了想要翻看的渴望吧。
叹年华易逝。随着反复地被人翻开、折起、合拢,我的脸上也出现了斑点和皱纹。不论是面对冬天被窝里冰冷的手电筒,还是夏日书桌上招引着蚊虫的小台灯,当我的内心在被不断勾画的时候,打动我的却是身上残留的墨迹、泪水、梦涎、羹汤……当习惯了被束之高阁,当体会过跌落尘埃,最最幸福的时刻却是短暂地被拥在胸口,发自内心的言语也随之印在那些稚嫩的心中。
每当我结束一次旅行,回到图书馆,当折起的边角被细致地展平,当破损的皮肉被呵护着粘合……再次于兄弟中站立,我终于明白了:少一分姿容的华丽,就可能多一分大家的认可和口口相传的品评。
那时的图书馆并不大,阅览座位也少得可怜。可我还是能够感受到学生们简单衣着包裹着的质朴心灵。管理员们总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不厌其烦地照看着我们,整洁的地面、绿色的植物、清新的空气……在这里,他们只是默默地,如我们一样默默地任年华老去。
每一年都有新生报到,也有人毕业离校。随着学生们衣服鞋帽的变化,图书馆中的声音和色彩也越来越丰富了。滴滴滴的电子表,嘟嘟嘟的BP机,嗒嗒嗒的高跟鞋,啪啪啪的趿拉板……手机有了,走廊里出现了三五成群、肆无忌惮的隔空喧哗;便携式电脑有了,自习室多出了蜘蛛网般的电源线,屏幕上闪动着经典的超级玛丽。
制度的建设也许永远也赶不上生活的变化。探索中,学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其中最宏伟的建筑——新图书馆大楼建成了。我们也跟着搬了家。这次搬家的经历告诉我,不是所有的藏书都和我一样有机会与读者见面。相当数量位于地下室的书籍,存放在阴冷潮湿、不见天日的环境,周身上下早已积满了松烟般的死灰,任凭怎样擦拭都无法除尽。
也许这也将是我的宿命吧。会是我的宿命吗?
新图书馆的生活开始了,可我总是找不到从前的感觉;也许还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吧。我平生第一次搭上了电梯,第一次被带到了咖啡厅的茶桌上,第一次看到了超市货架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第一次被带进电子阅览室,第一次被人用手机拍了照片发到网上,第一次被人遗忘在公共厕所的搁物架上,第一次……我所经历的这些第一次都是在新建的图书馆大楼中,这里不单提供了优质的借阅体验,更加注重了空间的规划以及不同功能区域的设置。同样是这里,贮藏我们的空间不知比以前大了多少倍。随着新书的大量采购,我身边的兄弟不断被新版本取代,以至于被移到别处,再也没能回来。
我也有过几次照镜子的机会。每当审视着不再年轻的自己,都觉得灵魂在一步步地远离这个躯体。作为一本老书,曾想通过多被人翻阅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今,更觉得能够被珍惜我的人品读才最幸福。在千百个被人借阅的日子里,我早已领悟了凝练在躯体上那些文字的意义,而现实中千百个“我”的存在,也为世人印述了同样的话语。或许,只有被正确的理解和接纳,才是我能得以永恒的唯一道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被使用的频率明显降低了。逐渐被冷落的我多么向往获得一种自由,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将我的克隆(电子版书籍)传递到数字信息能够覆盖的每一个角落,让那里的人们了解到我的存在。逐渐被冷落的我多么渴求一个平台,依托于互联网络的高效与便捷,将我的出身和传承记录得条条有序;将世人对我的评价公正、翔实地一一录取;将那些想要了解我的人与品评过我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渐被冷落的我多么需要人们设计一张知识的大网,把解剖我后的精华部分逐一编织进去,当有人需要更好地认识我的时候,可以顺着一缕线索找到那个专属于我的抽屉,哪怕里面只有他铭记着的只言片语。
保罗说人生就像一本书,而我心中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人的复刻。我们都该懂得自珍自重、憧憬未来。所以,请原谅我有那么一点点自私,我只是不想被大家忘记!若能如愿,我便可以安心地静候在一个温馨或者冰冷的角落里,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位有缘人的久违的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