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及其系统构建方案*

2013-09-27吴雪莹

图书馆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架构设计架构文献

吴雪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吴雪莹 女,1979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1 引言

随着国际间人员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文献交换这种知识分享和交换的新型社会活动迅速发展,因此我国的图书馆应该顺应潮流,加强自身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建设,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国际文献交换中来,促进我国知识领域的发展与世界同步。

2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定义及特点

2.1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定义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流,将交换的各种活动与某一个一体化过程连接在一起的通道。这种交换信息平台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并且能够为交换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是能够进行交换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因此,将系统论运用于对该事物的分析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

2.2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特点

现代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有系统性、适应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关联性等特点。系统性和及时性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两种特点。系统性强调将文献交换信息平台视为一个系统,在系统中处理具体的问题,从而力求这个平台功能的最大化。

3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构建

3.1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构建原则

3.1.1 整体统一、业务兼容原则

国际交换信息平台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独立运作的系统,它是包含在图书馆的信息系统框架之中的,通过该系统,用户应该可以进行统一的文献受理操作、统一的交换作业管理、统一的交换信息的网络应用。因此,该平台必须采用统一和兼容的业务交互模式,从而实现资源最大化的整合并共享。

3.1.2 实用为主、适度先进原则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构建和完善的宗旨在于强化国际间图书馆的交流,在于提高图书馆文献检索、维护及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坚持实用为主的原则,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包括其使用目的及使用习惯。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还应该融入时代特点,尤其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核心构架和核心理念,并不断完善,从而保证依托于该平台的业务不会出现技术瓶颈。

3.1.3 稳定可靠、使用安全原则

稳定而安全才能保证信息平台正常使用目的的实现。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数据完全依托于图书馆计算机,而使用数据的用户地理分布广泛且不确定。因此,构建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应该重视平台的稳定与安全问题,将安全体系的建立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易操作、易维护原则

任何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也不例外。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或者障碍,平台应该提供一般用户就能够解决的入口。由于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终端用户大多数是普通读者,因此,该平台应该将系统丰富的功能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降低系统配置之类的维护难度。

3.2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构建方案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构建方案包括总体架构设计、应用系统功能设计、技术架构设计、关键特性设计、软件安全性设计和系统运行环境设计等方面。

3.2.1 总体架构设计

如图1所示,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应该遵循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原则,力求丰富实用,以共享性能强和管理简单便捷为目标。一般来说,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包含不同的层次划分:第一层是展现层,该层是登录界面,可以实现用户操作交互;第二层是应用层,包含多个应用模块,可以实现预定的逻辑功能;第三层是系统平台,这个平台上包含了后台支持的基础功能构件;第四层是数据层,主要对平台相关的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最后一层是系统层,主要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网络通讯。

图1 系统总体架构层次

3.2.2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本平台的应用系统包括国际交换门户、前台应用系统、后台管理系统和系统接口4个部分。

①国际交换门户模块

如图2所示,该模块的用户交互界面使用英语,以方便不同国家图书馆之间实现图书跨国浏览和订单交换。交换门户是进入图书馆系统的唯一、统一且必经的入口,用户通过该页面可以实现登录和访问。

图2 国际交换门户中的用户身份认证界面

②前台应用系统

该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维护、数据检索和图书交换等基本功能。而数据维护功能又包括图书采购、期刊管理、图书赠送、采访数据和系统管理等信息。这些业务数据是信息平台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对这些数据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后台维护,不过终端用户通过授权也可以实现部分操作。

③后台管理系统

这个子平台是为系统管理员专门设计的,包括了支持系统物理运行的系统设置、业务流程的定制管理功能和各种模板维护权限。

④数据访问接口

数据访问包括数据导出和数据导入两方面。通过导出接口,用户可以将系统采集并处理的数据(如图书信息、交换信息等)以指定的格式(如EXCEL、PDF等)导出并存储于用户本地位置。通过导入接口,用户可以实现3类导入:恢复性导入(恢复灾难性操作中毁坏的数据)、部署性导入(导入系统的关键数据,如图书信息)和业务数据导入(将采访信息等业务数据导入系统指定的数据库)。

3.2.3 技术架构设计

技术架构设计包括技术层次架构设计、服务器端架构设计和浏览器端架构设计3方面。这3类设计统一于以下技术路线:基于ASP.NET 2.0技术平台标准、基于层次框架模型、基于组件化开发。

①技术层次架构

如图3所示,技术层次架构由用户界面层(UI)、业务规则层、数据访问层和支撑体系4个部分组成。其中,支撑体系又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工作流体系。用户界面层又叫做展现层,该模块可以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交互,通过HTML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体验。业务规则层是技术系统的核心,也是整个信息平台的核心,该层封装了核心业务的处理逻辑,构建了面向多类需求的业务应用。数据访问层又叫做数据库持久层,由核心数据库系统、目录服务和文件服务等组成。该层运用ADO.NET技术将对象模型所表示的对象映射到基于SQL的关系数据库中,从而提供了数据存储、管理和访问的机制。

图3 国际文献交换平台技术层次架构

②服务器端架构

服务器端架构包括应用架构核心、缓存管理模块、加密模块、数据访问模块、异常处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日志管理模块和业务验证模块等多个子模块。其中,应用架构核心模块是服务器端架构的核心,它由公共的业务对象接口、公共数据访问接口和数据访问辅助类等组件构成。该模块具备依赖注入、面向方面编程(AOP)、数据访问抽象、对ASP.NET 2.0的扩展、数据库持久层和缓存管理等功能。

③浏览器端架构

浏览器端架构所要实现的功能是结合ASP.NET 2.0的展现组件和自定义浏览器端组件来实现用户界面层(UI),从而为平台的终端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体验。

3.2.4 关键特性设计

关键特性设计包括应用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工作流引擎设计、报表工具设计、性能设计、可靠性设计、易用及易维护性设计。

①应用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以ASP.NET 2.0为基础平台,采用组件化的设计模式,从而保证了整个信息平台的可靠性。如果应用系统架构中的表现层运用了ASP.NET 2.0所提供的用户组建和AJAX无刷新技术,同时结合Web简洁而美观的特点,使用HTTP/HTTPS接入协议,便可使得各个界面具备良好的松耦合性和可扩展性。

②工作流引擎设计

工作流支撑着整个业务流程,在信息交换平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设计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时,可以充分运用NET frame 3.0所包含的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工作流引擎),从而实现流程的快捷定制。图4所示为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的顺序(sequential)模型。

图4 顺序(sequential)模型

③报表工具设计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所使用的crystal report报表工具(水晶报表工具)可以根据关系型数据库、OLAP、XML或者其他自定义的数据源设计出丰富的报表,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验证,成为了世界级的解决方案。水晶报表工具通过100多个格式化的选项,可以为用户提供完全受控制的数据表现形式,并可通过Word和PDF等形式导出。

3.2.5 软件安全性设计

软件安全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保护平台内部的数据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恶意的因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保证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整个平台所需信息的保密、完整和可用。为此,在进行安全设计时,需要依据IATF(information assurance technical framework,信息保障技术框架,美国国家安全局制定)从网络基础环境、网络边界、计算环境和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进行安全设计。以支撑性安全基础措施为例,这些措施可以用于身份鉴别、功能权限设置、主页防篡改和邮件监控等。

3.2.6 系统运行环境设计

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的运行环境至少应满足以下要求:Intel x86J及其以后的构架服务器、能够运行IE 6.0版本或者以上的客户端、100MB或以上的以太网、SQL Server数据库、windows 2003及其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

4 结语

构建适用而先进的国际文献交换信息平台,对于国际间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为了使信息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设计者应该在注重细节的基础上,通盘考虑,从而使平台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1] 沈林.学术期刊开展国际交换的途径[J].编辑学报,2006(5):353-354.

[2] 俞国琴.信息经济下的国际文献交换概念框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26-29.

[3] 张世良.新形势下的文献国际交换工作[J].情报探索,2010(10):20-21.

[4] 张军礼.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趋势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9.

[5] 百度百科.系统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2521.htm.

[6] 俞国琴.现代国际交换论:国际文献交换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 俞国琴.上海图书馆国际文献交换发展的SWOT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2):60-62.

[8] 俞国琴.关于建设现代国际文献交换信息系统的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1):47-48.

猜你喜欢

架构设计架构文献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安全性需求的高升力控制系统架构设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对称加密算法RC5的架构设计与电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