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3-02-15张红英宁夏文化厅银川75000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7期
关键词:南山区宁夏移民

●张红英(宁夏文化厅,银川 750004)

1 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存在环境

宁夏南部六县、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交会处,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和风俗民情。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饮食、居住、节日、音乐、舞蹈、戏剧、信仰、民俗、建筑、技艺、礼仪个性鲜明,地域、民族特色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2009年流传于西海固地区的花儿与甘肃、青海等省区联合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在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目录中宁南六县存有5项,占总数的50%;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目录中宁南六县共有25项,占总数的46.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融合趋势。其中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宁南回族的歌舞花儿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六盘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书法文化、剪纸文化;以须弥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等16种文化形态特色鲜明,影响范围较大。

为改变宁南山区落后的面貌,1983年,国家对宁南山区实施了“三西”扶贫计划。针对宁南山区土地承载过重,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等现状,政府将宁南山区群众迁移到交通便利、有引扬黄水利灌溉条件的沿黄地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共搬迁、安置群众80.95万人,约占贫困县区现有农业人口的1/3。[1]按不同时期组织移民的不同方法和政策,宁夏的移民扶贫开发经历了移民吊庄、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大型移民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和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工程四个阶段,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南部落后面貌。2011年宁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35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实施,绝大部分涉及宁南山区。

生态移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但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势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相协调就成为当前急需探索的问题。

2 生态移民对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1)自然环境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身存在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地理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外部条件。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点与宁南六县、区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丝绸之路”要道关系密不可分,更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离开原来的环境,失去了原生态的那种意味和氛围,能否在迁入地继续发展面临着挑战。

(2)生活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移民分批搬迁时,一个村落的人可能迁往不同的地方,这样对譬如隆德县高台马社火之类的需要众多艺人协同完成的活动,随着移民分批搬迁到移入地后还能否继续开展值得探讨。宁南地区的一些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乐器等在原流传地区已经面临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境况,到移入地后境况更加严重;移出地的一些富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随着移民的搬出可能面临荒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诸如服装、建筑、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入地将面临各种文化的渗入,逐渐改变宁南地区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3)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伴随着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一方面宁南山区群众生活将得到彻底的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有很大提高,另一方面是伴随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尤其是对一些传统技艺、方法的影响。在宁南山区这种传统技艺有存在的空间,迁移到新的地区,将面临新的活动空间,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或多或少地冲击到古老的传统技艺,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众在新的环境和思想观念影响下将传统的一些技艺看作落后或者不时尚的东西遗弃,或为生计不知不觉地丢失,这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要面临的问题。既便是原产地也面临这种情况,如隆德县农民绘画的领班人荆守恭先生说他现在由于种种原因都放弃了绘画。荆老先生已年近七旬,多才多艺,剪纸、农民画、传统工笔画样样精通,曾获得过全国“民间绘画艺术开拓者”称号,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老人却没有传承人(家传与外传)。女儿偶尔也有剪纸之类作品,但仅为生计而已,在县城里开一个字画裱糊店。儿子从事教育工作,精力和心思也不在这方面。移入地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程度更高,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在这里生存很值得怀疑。

3 图书馆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对非遗的保护

保护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能继续发挥应有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之与移入地文化相互结合,不断创新和繁荣,这就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人才、设备、资料优势,使宁南山区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一是要借助图书馆做好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按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定义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需要人们去发现、发掘并且进行必要阐释的遗产。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需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其存在的范围、表现方式、移入地区、在移入地区的影响等等,提交本地和移入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而宁南六县县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关的文献资源,直接面对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县级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就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资料,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口传文学;婚丧祭祀等仪式庆典、宗教、民俗疗法等。民间美术、民间饮食、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资料也在其中,这对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及进一步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借助图书馆做好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承就是保护的体现。移民移出地和移入地都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进行“文化保护”。“文化保护”并不意味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不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民族民间文化,其根基在于民间,容易受当地条件的影响。到移民搬迁的移入地,更需要这种“文化保护”,使传统的技艺不至消失。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发挥信息保护技术的特长,将诸如口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录音的方式作为语音资料记录下来;将传统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田野调查方法,用摄像、口述访谈等技术手段,将原始资料全面记录下来。目前宁夏县级图书馆都配有一定数量的电脑、数码相机和系统软件,可以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加工、数字化、存储等技术处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提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

三是借助图书馆做好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工作。宁南山区县级图书馆拥有相对专业的人才资源,对本地区情况较为熟悉,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和后续的资料整理、数字化、保护、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具有叙事场景重现和传播个体的零散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县级图书馆可利用本地人才优势,对其进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立体方式准确地阐释、记录,以笔录、摄影、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下现场考察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光盘、磁带、数据库存等,进而数字化永久保存。只有在尊重真实性和完整性基础上以现代形式重新组装起来,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以生动鲜活的方式保存,[2]才能将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展现出来并传承下去。

[1]杜慧莹.宁夏生态移民区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路、技术措施及政策保障研究[J].宁夏农林科学,2011(12):153-154.

[2]刘卫华.论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的定制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6):76-78.

猜你喜欢

南山区宁夏移民
读迷作品
深松耕对宁南山区马铃薯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我当“官”了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签证移民
宁夏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