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嘉兴市的实践为例
2013-02-15张赞梅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浙江嘉兴314036
●张赞梅(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浙江 嘉兴 314036)
1 引言
农村图书馆事业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内也已掀起了构建“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热潮。但“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保障水平不高,内容范围狭窄,享有对象规模有限等政府供给机制的弊端。嘉兴市在借助社会力量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嘉兴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实践
2.1 实践成果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的浙江省嘉兴市,近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所有县(市)、两区均已进入全国百强县前50强。在“经济溢出”效应的带动下,一方面公民自发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参助公共文化事业的愿望增强,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也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须由“统治”转变为“善治”,应是“掌舵”而非“划浆”。嘉兴市政府本着政府积极作为与社会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以“总分馆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进一步建设村(社区)图书流通站,2011年又启动了“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并尽可能地将站、屋、室整合,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图书信息服务综合体。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6个总分馆体系共计建成村(社区)图书流通站214个,[1]农家书屋818个,实现了全市村级图书服务网点全覆盖。海宁市在其所辖的182个行政村中建设了230个村级图书文化阵地,并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了各图书室应具备图书的数量、质量、管理(服务)要求,及年度考核和评优指标。其首创的“村级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制度”,2009年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奖”一等奖。[2]
2.2 实践经验
2.2.1 政府投入,公办民助
政府搭台,企业及个人出资或出力共同参助的建设模式。具有“皮革之都”、“中国潮乡”美誉的海宁市,坚持“市里补一点、镇里配一点、村里掏一点”和“企业助一点”的公办民助方式,从而拓宽了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渠道。2004年以来,近8年时间共计吸引社会资金4500余万元;有160多家民营企业通过“民企联村、文化富民”活动与123个行政村结对,资助基层文化事业经费达到600余万元。[2]如:自2005年起,通过“文化共建协议”的方式,卡森集团连续三年与黄湾镇签约,每年以15万元的力度资助该镇村级图书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
2.2.2 企业出资,民办公助
企业从自身发展需要,本着良好的企业公民意识,以直接出资方式建立包括图书室在内的面向企业职工、本地居民的基层图书活动室;本地政府以资金、实物资助及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形式奖励、引导、资助企业办文化的建设方式。平湖市结合近年来本市新居民多、居住集中的特点,为丰富新居民文化生活,通过“企业出钱、政府资助”的方式,以镇(街道)为责任主体,建设“新居民文体活动室(包括图书室在内)”,将文化服务送到新居民身边,使他们与当地居民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免费服务和资源。[2]
2.2.3 村企联动,冠名资助
企业以“冠名”的方式资助并积极参与村级文化建设。“中法投资集团”是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土生土长的优秀民营企业,在村级领导“借力”办文化和企业“反孵”社会的企业公民意识的共识下,“中法投资庄史村图书流通站”应运而生。2010年1月,该流通站以原“职工书屋”为基础,通过“村企联动”四方共建(市总馆、总工会、村、企)的模式,成为嘉兴市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规模最大的基层流通点,后又与农家书屋整合资源,实现了职工书屋、基层流通点、农家书屋“三位一体”格局。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书屋”。该流通站以“村企联动、冠名资助”的方式,有效利用了企业的力量,实现了村、企及总馆资源的高度整合、集约化管理与充分共享,实现了合作共赢。自建成以来,日均接待读者200人次以上,成为附近村民及企业读书爱好者的乐园,更是孩子们在寒暑假及节假日期间的文化天堂。[3]
2.2.4 城乡结对,以城带乡
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海宁市通过“双百结对·共创文明”活动,推进“村级图书馆室、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行城市“反哺”农村政策。全市共有407个文明单位和182个行政村开展了结对共建。并依托新建的村级图书文化阵地,开展“百窗百栏”系列宣传活动,组建业余讲师团,深入农村基层,举办各类专题讲座,且对于创建成绩好、群众参与度高的阵地,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重点扶持。
2.2.5 个人公益,文化示范
民间图书馆事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2011民间图书馆论坛”在北戴河的举行,进一步标志着民间公益力量在中国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崛起。海宁市斜桥镇庆云村永新组52号的“杨霄松家庭文化图书室”,是嘉兴市个人公益图书馆事业的典范。2004年,镇中心小学杨霄松老师利用自己的稿费和成果奖励,购买了千余册适合农家子弟需要的书籍(现藏书已经达到了3000多册),开启其自办“家庭图书室”的历史。8年多来,他利用休息时间,免费向新老居民及子女开放阅览室,同时结合群众需要,开展“喜迎奥运图片展览”、“农村安全用电讲座”、“老革命为你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70多场次,参与人数多达6000多人次,受到乡邻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如今,杨老师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示范户”,其家庭图书室也成为本地农村最有特色、人气最旺的“农家书屋”。
2.2.6 个人捐赠,积沙成塔
嘉兴市图书馆凭借其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捐助。为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图书馆事业,嘉兴市图书馆网站主页专门开设了“捐书名录”栏目,把接受的捐赠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告。并与嘉兴市韩国商会妇委会签订捐助合作协议,共建“中韩阅读空间”。韩国商会妇委会先后向嘉兴市图书馆捐款1.5万元人民币,在秀洲分馆建设专门的“韩文化”空间,为嘉兴市的韩国友人和本地的韩文爱好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文献资源。它是嘉兴市图书馆吸引“外援”,实行更高意义的“普遍均等服务”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2.2.7 文化志愿活动
为缓解节假日读者高峰期的工作压力,嘉兴市图书馆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除了嘉兴市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中的图书服务志愿者外,还根据各馆需要,招募或接受大量的学生志愿者,并制定志愿者管理办法,形成了“公共服务公众共管”的良好氛围。海宁市组建农村文化阵地群众监督队伍,鼓励村民参与村级图书馆室、村级文体活动室等阵地管理,逐步实现群众阵地群众管。
2.2.8 文化实践活动
为培养广大农民群众或青少年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基层图书流通站及农家书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例如,秀洲区洪合镇良三村图书流通站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开展 “阳光文化”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我是小小管理员”、“你读书、我推荐”等适合青少年参与的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图书借阅、图书管理、图书宣传等过程,不仅培养了参与者的文化素养、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其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家长和小朋友的普遍欢迎。以基层图书流通点(或农家书屋)为基地,全市组织开展暑期“万名师生进村落”实践活动,2005年全市共有54000名师生参与了此项活动。
3 启示
3.1 坚持了政府主导下的供给主体多元化
嘉兴市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先搭台,社会助一把,群众来唱戏”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公共部门以外的第二、第三部门力量,通过广泛宣传、组织、发动,吸引各类企业、个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基础建设、过程管理、服务提供等全过程,并以“四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努力构建普遍均等文化服务的举措,使群众看到了政府重视、关注民生问题的坚定决心。“鼓励创新”、“公办需民助”、“民办公也助”、“以奖代补”、“以城带乡”、“文化志愿行动”等发展思路,不仅有效调动了社会各界共建基层图书馆事业的积极性,也为有志于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各主体提供了参助途径,实现了建设主体、服务供给主体等的多元化。
3.2 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参助途径与形式
嘉兴市在吸引社会力量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捐资、捐物的参助形式,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冠名资助”的方式拓宽了建设资金的供给渠道,丰富了捐助资金的使用内涵;通过“文化志愿者活动”、“文化实践活动”、“文化示范户”等活动,丰富了社会力量参助的形式和内容,充分体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民办馆、全民办馆”的科学发展观。
3.3 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进入21世纪,嘉兴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先行地”的目标,并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图书服务网络建设,现已达到7万左右服务人口和半径为15分钟左右设置一所图书馆的目标,[1]并通过“城乡结对”的方式实现了从基础建设、日常管理、文化素养培育等全方位的“以城带乡”,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文化保障水平和城乡文化习惯的差异,构建了和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文化格局。
3.4 群众广泛参与,保证农村图书馆事业成功
农村图书馆事业的主体应该是农民群众,只有让这一主体积极参与进来,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无论是“文化志愿者活动”还是“杨霄松家庭文化图书室”、良三村图书流通站青少年“阳光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都牢牢坚持了群众参与、上下互动、里外呼应的服务原则,有效激发了农村文化的活力。2000多名文化志愿者,一个带动一家、一家带动一片;文化示范户杨老师的家庭图书室,以书惠民、以文“汇”友,结合国情、地情、贴近民心的各类文化活动,都送在群众的心坎上,才得到大家的响应和参助;良三村图书流通站的青少年“阳光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人气”,还锻炼了青少年的动手应变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正是家长所想、所希望的,才得到了家长和小朋友的大力支持和肯定。
3.5 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原则的内涵
中韩共建“阅读空间”的做法,体现出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关注多元文化交流,并且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确立了多样化、多层次、差异化的服务意识,也拓展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普遍、均等”服务理念的内涵,它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由“国民”拓展到了“境内居住的全体居民”,由区域间、城乡间的“普遍均等”进一步拓展为“境内居住的中外籍全体居民”的“普遍均等”,使驻嘉韩籍人员享受到同等的“国民待遇”,应该说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一次重大提升。
4 结语
引入社会力量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主体,解决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失灵”。引入社会力量,不是要放弃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而是为了使其更好地承担这种责任,即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从“划浆转变为掌舵”。
[1]林吕建.2010年浙江发展报告(文化卷)[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223,233.
[2]吴尚民,孙伟平.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察报告 [R].2011:13,22.
[3]张赞梅.村企联动的庄史村图书流通站及启示[J].图书馆杂志,2012(4):42-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