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发展

2013-02-14黄晋太贾淑婷

关键词:初级阶段革命特色

黄晋太,贾淑婷

(1.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从19世纪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尤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发展,更令世人瞩目和备受各国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回顾历史并着眼未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无不表明,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和实践,是对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新贡献。面对日渐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处于历史转折期的各种矛盾和难题,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正等待着我们去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继续丰富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历史取向

辛亥革命之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不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中国未来革命发展的方式,以及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自1921年建党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不断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形态,并形成着从旧政治、旧经济和旧文化,向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的转变。“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的过程。”[1]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革命的对象,就是要推翻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就是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国革命为什么会走这样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又是马列主义指导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实践中发展的毛泽东思想的结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革命发展的各阶段各有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共产党出现前及其后。“然而就其全体看来,无一不是带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这种民主革命是为了建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所没有过的社会制度,即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的前身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近百年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若问一个共产主义者为什么要首先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而斗争,然后再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那答复是:走历史必由之路。”[1]中国共产党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追求全民族的解放、民主、平等和自由,开辟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新天地。

早在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清醒地估计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知道一切国内外反动派的进攻,不但是必须打败的,而且是能够打败的。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1]。为了及早地奠定革命成功的基础,也为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党提出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确保经济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上层建筑,毛泽东提出并指明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全部国民经济,也即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构成,包括国有经济,这是领导和主体的成分;由个体逐步向集体方向发展的农业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独立小工商业者的经济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资本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迈向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更加明确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更加具体了。从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逐步走向实现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稳固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和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这就是我们的政治保障和总任务。

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的矛盾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就是能够容许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2]。为了促进发展,我们有过大跃进的失误,有过自然灾害难以抗拒的艰难,有过阶级斗争的教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二、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探索和新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其中,总依据是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从农村改革开始,到逐步发展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再到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党推动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构建并实践和实现着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首先,提出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掀起改革开放序幕,推动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先导。没有这一基础和先导,就无法澄清革命和改革的真正内涵,就无法摆脱“文化大革命”的桎梏,就无法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回归正道。“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4]实践充分表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使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更快更好地发展,而且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4]就社会主义社会总体而言,不断促进改革和发展生产,使社会商品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改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尤其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于20世纪末初步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党的十六大和十八大,进一步修正了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强调在本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本世纪中叶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立足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胆实践,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初级阶段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并基于此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定阶段认识,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5]

围绕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党不断修正和完善了各项重大方针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条令和制度,逐步发展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和新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始终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紧紧围绕基本国情,坚持以点带面,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不断推动改革和深化改革,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不断完善和巩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解决了在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只是发展经济,也不只是仅仅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而是要在初级阶段大背景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好地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从新中国成立到赶上中等国家发展水平,我们至少需要近百年的时间。在初级阶段,面对基础条件差、发展方式落后、工业化城市化不足、贫富差别悬殊、城乡发展不协调等等困境,我们党不断提高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形成与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邓小平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到党对初级阶段理论的完整阐释,再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实践也更加完美和丰富多彩。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逐步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坚持始终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始终自觉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坚持始终自觉地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更加持久和长远;坚持始终自觉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和奋发图强的坚实基础。

如果说搞社会主义,毛泽东最大的功劳,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那么邓小平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中国真正带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三、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历届党的领导集体,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来愈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也越来越鲜明。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期,我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民生问题、两极分化问题、党内腐败和社会腐败问题等等,都毫不留情地困扰和束缚着我们,制约着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加紧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加快解决结构问题是当务之急,是长远之计。当今中国社会所彰显的各主要矛盾,无一不是和结构问题密切相关的,也无一不是受制于结构问题的。中国的工业化规模不够、水平不高这是基本的事实,没有工业的发展就难以拉动就业,没有工业化的腾飞就难以带动城市化的进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农村城市(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产业化,必须既要考虑工业的再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城市(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政府不断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而且还日渐导致了过度城市化的病症;城市人口膨胀,农村人烟稀少,不合理的人口分布,使得二元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了。如何解决中国的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无疑正是需要我们加紧研究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的动力。围绕实现农村城市(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产业化这一目标,立足于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这一模式,我们必须在广大乡村地域布局新的城市增长点,并以此为基点开辟工业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工业化的过程拉动就业,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人口合理聚集,最终带动农村城市化和城镇化,并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能。在城市现有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乡村工业化的过程,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这是中国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和消除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必然抉择[6]。

其次,加快解决民生问题是现实要求,是全局之重。进入21世纪,民生问题愈演愈烈,百姓积怨也越来越多,民生日渐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突出表现在:多数底层百姓收入过低,不断上涨的物价房价,使许多家庭生活艰难;贫富差别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超高的GDP增长,不仅没有带来百姓应有的实惠,相反地却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了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社会保障不力,管理组织偏颇,许多事关安民惠民的重要工程,任由行业垄断,百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甚至上不起学等问题年复一年,引发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暴力,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发展,无疑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创新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破解“弱势群体”的民生难题,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的新的发展任务。

再次,加快解决腐败问题是民心所趋,是兴邦必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诱发了各种社会腐败的滋生,其中尤以官员的腐败更为严重,更为惊人。从不少落马的贪官腐败情形看,除了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的成分,有的甚至还带有黑社会组织的性质,直接造成了对公众和对社会的极大危害。而诸如弄虚作假、欺行霸市、玩忽职守、漠视公众利益的社会腐败现象,更是让百姓吃的不安、睡得不稳、行的胆战心惊。食品的危害,工程的质量问题等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让多少国人深受其害和深感焦虑。官民对抗、贫富对抗、群体对抗,甚至演变为暴力对抗,都让中国社会危机重重,保卫社会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新加坡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指出:“最弱的社会,一旦失去了生存权,就会暴力化。在人类历史上,暴力永远是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农民革命就体现了这种情况。”[7]加快反腐力度和治理腐败,确保社会民生权利的实现,构建公平公正和法制诚信社会,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要求。

事物发展永无止境,人类追求美好境界的脚步也永不停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和不断进步。面对各种发展难题,我们既不能徘徊不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超越现实期望梦想一蹴而就。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务实求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更加富有东方韵味,也会更加富有特色内涵与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5,559,1245-1246.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3,373.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1.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63.

[6] 黄晋太.二元工业化与城市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8-79.

[7] 郑永年.保卫社会[M].杭州: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封面.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革命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完美的特色党建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粉红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性特征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