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在消失的钢笔修理师

2013-02-08张文静李骁晋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王师傅杨先生行当

文| 张文静 李骁晋

上世纪,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口袋上别一支国产名牌——英雄牌钢笔曾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身份象征。修理钢笔这个职业因此被赋予文化的色彩。

随着键盘的大量使用,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钢笔逐渐退出大众市场,钢笔修理师这个职业在渐渐消失。

如今,在甘肃省会城市兰州想找到一家修理钢笔的小店,如同大海捞针般艰难。即便在使用钢笔相对集中的学校周边,也难觅修钢笔者的身影。“现在谁还用钢笔啊,签字笔用着多方便啊。”兰州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

在兰州市几家规模较大的文化用品店里,仅有个别小学生和中学生在选购钢笔。兰州一家文化用品店的售货员桑润霞说,他们只卖钢笔,不负责修理。“兰州基本上找不到修钢笔的人了。再说钢笔坏了再买一支就行。一支钢笔便宜的三四元,好点的二十元左右。”

甘肃兰州第一中学对面的晨光文具店里,老板杨先生对钢笔的销路已不抱指望。尽管店铺位于钢笔使用人群最集中地段,但他每月也仅售出约30支钢笔,而中性笔的销量一天就能达到至少50支。“中性笔用起来方便,款式别致,造型多样,比起钢笔来,很受学生欢迎。”杨先生说。

他告诉记者,自己虽能做换笔尖的简单工作,但修理钢笔还需相应零配件,且过程麻烦,后来就放弃了修笔的想法。消费者也觉得与其费劲修笔,倒不如再买新笔方便。

杨先生感慨道,用钢笔书写汉字代表着一种中国文化,但这种民族文化越来越被淡化,甚至即将退出人们视线。“我喜欢用钢笔,享受它记录文字和记忆的真实感,这点是电脑打字做不到的。”

的确,曾经钢笔象征着文化,如今用钢笔写字变成一种兴趣爱好。钢笔市场的冷淡,导致钢笔修理这个行当也面临消失。靠此维生的修理师傅也只能转行。

几经周折,记者在兰州永昌路找到了一位钢笔修理师。可惜的是,这位80岁高龄的王师傅因年事已高而打算退出这个行当。

王师傅修钢笔已40多年,起初靠自己摸索,后来在修理过程中再学习:换笔尖、抛光修补笔身、保养笔尖和笔舌的密合处……越细小零配件的更换和修理,往往越复杂。

王师傅坦言,钢笔曾是一种文化,可现在大家没有这种想法了,因为是否使用钢笔已不再作为衡量有无文化的标准。

采访中,不少文具用品店的从业人员表示,现代书写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静下心来写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以前靠修笔能养家糊口,现在没有市场,也就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个冷门职业了。

事实上,钢笔修理师这个行当不仅在兰州几近消失,而且在全国多个地方都有明显淡出迹象。即使仍有个别钢笔修理师坚守这份职业,可大多年事已高。有网友担忧,这项传统手艺、这门职业继续“存活”的可能性或许会越来越低。

猜你喜欢

王师傅杨先生行当
井 道
维权遭反诉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捆绑10年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花衫”行当考辨
老行当保护协会的社会功能及发展趋势
——以泰州老行当协会为例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