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研究
2013-02-05毛延生
摘要:语言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渗透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诸多维度。针对语言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展开反思不但能够突显顺应论深邃的学术内涵,进而有助于开发语用研究新的生长点;而且还能够还原顺应论自身的学科定位,为语用分析提供程序性指南。
关键词:语言顺应论;复杂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1?0174?05
自其发凡伊始,学界就对语言顺应论寄予厚望。其多元的研究方法、动态的意义处理[1]、元语用意识的突显[2]等等颇为新颖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可以说,顺应论第一次为语用学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各课题都贯穿起来了”[3]。因此,学界认为顺应论为语用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有望促成语用研究中的“百家争鸣”格局[4]。然而十分有趣的是,纵观顺应论从1987年问世至今的二十余年发展历程,其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地缘性失衡”特点。具体来说,尽管顺应论的倡导者Verschueren本人在国际语用学界影响广泛,但在西方语用文献中顺应论却基本“失语”,反倒是在中国语用学界顺应论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5]。对此,维氏(2011)本人亦是十分不解[6]。因此,到底是该理论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其在西方遭遇“冷漠”,还是学界在理论认识上有失偏颇促成其在国内备受“追捧”?这一点至今仍是语用学界亟待解决的悬案之一。尽管不少学者[7, 8]曾就顺应论展开相关批评,但往往止步于顺应论与传统语用观在哲学维度上的差异性并置[9]。至于导致顺应论研究上述格局的根本原因何在,国内外学界似乎并无有效沟通抑或深入考证。加之顺应论在如何实现“复杂性整合”方面尚且有待商榷,顺应论的学术价值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质疑[10]。
随着国际语用学界“解放语用学” [11]研究呼声的兴起,顺应论的学术思想再次得到广泛认同,尽管这往往被隐性地压合于各个案例研究范式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美国《语言学习》杂志发布“语
言作为复杂顺应系统”纲领这一重大事件再次表明顺应论打破英美传统语用观进而实现语用理论良性回流已经被正式提上了日程。细致反思顺应论的学术价值之所以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该理论的基本范式中所蕴含的复杂性思想。例如,维氏[12, 13]曾经不止一次强调语用研究需要回归复杂性,因此深入发掘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也被看作是解决语用研究在研究对象、理论建构以及研究方法等维度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举措[14, 15]。由此可见,从复杂性的角度尝试厘清顺应论的语用思想,进而回答顺应论为何表现出“地缘性失衡”特点以及如何建构“复杂性整合”范式等问题完全符合顺应论的本体性与前瞻性要求。
一、反思语言顺应论中复杂性思想的
意义
诚如胡塞尔所言,在科学的客观主义中存在着一个自我意识的盲区。相应地,任何一个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往往包括科学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在复杂性范式中,主体以自我反思的方式重新把自己纳入对客体的认识活动中,这被看作是科学核心中的主体理论[16]。有鉴于此,这里我们以复杂性为切入点,反思顺应论中复杂性思想的理论价值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一方面,注意以科学的视野超越常识性的简单直觉,厘清显见的误解,走向规范;另一方面,借助深
收稿日期:2012?06?20;修回日期:2012?01?09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2YJC740077);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础科研项目(HEUCF121205);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才引进项目(HEUCFR1131)
作者简介:毛延生(1980?),男,黑龙江大庆人,文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刻的哲学视野来揭开顺应论所预设的复杂性之谜,从而揭示顺应论范式在解放语用学中的可能价值。就顺应论本身而言,其前瞻性“思维变革”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珍视,而只是止步于其综观性关注之上。纵观目前国内顺应论近千篇研究文献,其中哲学性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涉及语用复杂性的研究文献更是少见,尽管复杂性思想已然隐含在顺应论当中。这表明有关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研究有待纵深发展,而这也是语用学加入“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研究行列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从复杂性思想出发,反思语言顺应论的意义有二:
第一,通过深入发掘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能够突显顺应论深邃的学术内涵,并且有助于开发语用研究新的生长点。一方面,从本体上廓清顺应论与分相观的哲学本源分合节点,从而揭开顺应论研究在西方语用研究中遭遇“冷漠”的深层原因,同时指正国内顺应论研究“过热”的诸多失范理据。另一方面,从认识论上回应顺应论所遭遇的诸多泛化质疑,从而为实现语用研究的“包容性增长”提供科学论证。我们的观点是:顺应论中的复杂性哲学思想预设了语言的可选择性甚至可错性。但这绝对不是“什么都行”或者“怎么都行”[10]。顺应论中的复杂性包含着理性的计算和严格的推论,它强调处理语用问题时多种可能性选择的并存、语用过程中确定性与随机性所构成的风险与机遇同在。因而,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阐释实际上突出了语言使用作为人类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实践性处理方式,这说明顺应论远比其他语用范式具备了更为深邃的哲学性与科学性内涵支撑。
第二,通过深入阐释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能够还原顺应论自身的方法论本色,进而为语用分析提供程序性指南。就如同“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简化了的事物”一样,语用研究中同样没有简单的对象,只有被简化的对象。因此,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是以简单性还原的认知所无法处理而突显的否定语境。在顺应论看来,复杂性不是那种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推论来定义的系统,它具有不能被简单的概念所充分模型化的特征。复杂性在语用选择上表现为有效信息的非充分性,在语用逻辑上表现为对立的矛盾原则共存于一体,在语用建模上表现为不可计算的剩余性。二十一世纪的语用学研究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更应该关注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于个体之上的复杂性,这种语用关注也正是语用学作为一个学科完成“软科学”向“硬科学”过渡的接口所在[15]。相应地,顺应论中复杂性元素的量化可控性与形式化表达对于解决语用形式化与建模以及结合隐性测量学的知识探讨语用能力的测量同样具有较为实在的参考意义。
二、语言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阐释
如欲对顺应论中复杂性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必须首先弄清顺应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明确复杂性在语用研究中的重要性。接下来,还须通过揭示顺应论与分相论等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和阐述顺应论的哲学思想之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顺应论思想的超越简单性进入复杂性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具体表现为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针对顺应论中复杂性思想的哲学批判与反思。一方面弄清楚为什么其复杂性是个“祸害”,即它是自身的否定者,又是我们理解未来的障碍;另一方面搞明白为什么其又是个“福星”,即复杂性是语言使用的重要属性,是一切语用变异过程的先决条件。最后,肯定这一辩证见解对于未来语用学研究的革命性意义——未来语用学的发展最终将依赖于我们对于顺应性以及其所预设的语用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建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由简单性进入复杂性,从而实现语用研究中质的飞跃。因此,我们认为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渗透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诸多维度当中。有鉴于此,下面我们拟从上述三个维度探究顺应论中的复杂性。
(一)本体论视域下的顺应复杂性
本体论(ontology)的核心范畴是希腊语on(英文being),其表示希腊语中eimi的中性分词形式——希腊语中单数第一人称的系词,相当于英语“I am”。就本义而言,on 应译为“是”。就其内涵而言,却更符合西方哲学存在论之追求判断与逻辑可靠性的理论本性。在哲学视角下,本体论是关于存在(being)的研究理论,其常被冠以“第一哲学”的美名。这是因为它是研究存在的元性科学,即研究所谓一般存在的存在的科学。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本体论研究包括存在的原则与属性,存在的原因、秩序、关系及其真理性等等[17]。
实际上,顺应论的外围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哲学式思维的“顺应是什么”的探索,而内核研究则是基于科学思维方式的“什么是顺应”的探究。当发散的哲学式研究与收敛式的科学式研究同在,丰富但却随意的日常语言诠释与单调但却严格的科学语言描述之间就会发生复杂性碰撞,这就会导致顺应论的本体诠释与实质研究之间失衡。具体来说,顺应论研究一方面要求以科学的方式研究语言以及语言使用,努力考察不同语用领域内顺应性问题的相似性,试图赋予语用研究以科学性、规定性与严格性;另一方面顺应论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思考语言以及语言使用,通常以日常语言诠释语言顺应性的思想内涵,试图赋予语用研究以丰富性、深刻性与启发性。这些要求直接导致顺应论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科学性往往容易导致语言顺应性走向简化,而哲学性则往往因为要求丰富性而使之变得模糊,因此以严格性著称的科学性不能与具有启发性的哲学性兼容。而这恰是顺应论中存在复杂性的本体论根本。
一方面,上述两个向度的矛盾导致了顺应论研究的实践中悖论重重(基本概念不一致;研究边界模糊;用语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研究的知识累积困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语用研究兼顾哲学性与科学性的整合取向。尽管我们无法确定语言顺应性是否确定是语言的一种更本质的特性,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一个为了满足语用理论认识需要而暂且使用的“占位符”,但不可忽视的是任何领域知识的进步都以这样的“占位符”为基石,逐步向前演进。在语言学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断演化的生成语法研究。所以,当我们不敢确定语言顺应论研究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质性的语用知识进步时,也不应该将其过早地打上“学术泡沫”的标记,因为其间所隐含的复杂性思想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少新知。例如,目前随着复杂性思想介入二语习得领域,学界开始重新反思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命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顺应复杂性将会成为语用研究的一个关键词[13]。
(二)认识论视域下的顺应复杂性
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自希腊文“s”和“òs”两字的结合,亦即关于知识的学说(前者意为“知识”;后者则为“学说”),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18]8。换言之,认识论可以被界定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关系的理论,因为它十分关注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据此来看,人们对于某一对象的正确认识或错误认识基本发生范畴无外乎基本前提(也可以说是认识的基础)、基本规律(涵盖了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基本方法(认识真理标准的确定)这三个维度。也就是说,认识“对”与“错”的判断需要参考相关认识的哲学基础(它标识了认识的根本起点与定位)、根本目的(这是确定基本规律的终点)、根本属性(它与最终目的一起构成了基本规律的核心骨架)和方法论(即认识真理标准的程序化操作程序)四个维度[19]。相应地,认识论视野下的顺应复杂性研究也应该与人类主体认知模式以及认识能力有关。
传统语用学往往在语言人和语言结构之间认为划界,而顺应论则认为语言不是我们作为“观众”的结果,而是我们作为“演员”的作品。传统语用学中的二元对立导致了各种形式的语用知识、认识的怀疑性特点,顺应论的问世不但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我们就要思考:语言使用的复杂性究竟是实在的复杂还是认识上的复杂?如何在认识论上恰当地看待语言顺应性及其所预设的复杂性?诚如维特根斯坦[20]所言: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哲学应该使思想清晰,并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因为哲学不是一门学说,而是一项活动。作为一种“活动”,语言顺应性的哲学反思不是一取得某种所谓比科学更深刻的“哲学命题”为目的,也不是要全盘接受已有的顺应性思想,并要区别于彻底的怀疑主义。哲学反思不是要以怀疑语言顺应性知识的可能性来消解顺应性问题本身,而是要以“活动”来表明那些知识是如何发生的,即获得这些知识的条件和过程是什么。尤为重要的是,这也关系到语言顺应性研究范式的建构,因为范式关系到顺应性概念的界定与选择、对理论的高层次分析与确认,它决定了不同的概念与理论是否应该被融入或被摒弃。
面对语言顺应性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认识论层面的反思应该在这一思想的反思性批评中发挥中坚作用。深入思考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及其表现,尝试整合其思维范式理应成为当下语用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使命。通过哲学视野反思语言顺应论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通过刻画其思维方式,从而找到该研究通其他语用研究可以通约的基点,进而实现语用研究的多向回流[15]。鉴于当代语用学研究的发展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变迁,因此认识论视域下的顺应复杂性反思研究有助于论证顺应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用学共同体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为此,我们就必须澄清顺应论认识中的复杂性思想,揭示语言使用的互动规律,建构基于动态机制之上的顺应性机制。这一任务沿袭了大陆哲学对语用研究基础的反思,强调以哲学的方式反思语言顺应性的理论基点,澄清其基本内涵。这对于处于“胶着”与“迷惘”当中的语言顺应性研究来说,似乎十分迫切。
(三)方法论视域下的顺应复杂性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通用指导原则。如果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对于任何一门科学研究而言,方法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在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21]。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任何一种特定理论的方法论其实都会牵涉到该理论范式的可行性论证——简单抑或复杂。“方法论”本身就已经预设了理论的可行性——理论如果没有可行性,也就不会存在相应的可行方法,方法论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果想要在方法论视角下分析顺应复杂性,那么这一复杂性分析的可行性论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顺应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尽管国内顺应论研究往往将其误解为一种单纯的“理论范式”。也正是为了遏制这种误解的广延性,维氏通过分析具体有关指示语、言语行为、隐性含义、礼貌、意向性和会话分析等传统语用分析实例,反复强调传统语用单元切分的偶然性(accidental)[12](16)、一刀切(neatly separated)[12](19)给语用研究发现能产性(productive)[12](51)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述传统分析单元的连贯性分析一方面精当地展示了顺应论对于语言复杂性的包容力。此外,Verschueren在新作《IDEOLOGY IN LANGUAGE USE》再次进一步强调并展示语用学方法论的重要性[6]。这一研究取向往往关注解析顺应性分析的通用方法或原则,力求回答在什么是顺应性的周延处理方法?我们是否可以依据决绝方法的不同对此间涉及的复杂性与简单性作出方法论上的区分?钱学森给出一种方法论上的判定,即“凡是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心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 题” [22]。这一方法论定性标准十分符合顺应论的具体情况。那么既然还原论方法已成为复杂性问题的一个判据,顺应论视角下的语用研究就有必要结合复杂性,在方法论上探讨究竟何为超越还原论。
还原论是英美语用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而顺应论以方法论的复杂性对此提出挑战,强调从还原转向复杂,从构成转向生成,从而实现语用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至于如何借助顺应论筛选传统的还原性分析思维所遗弃的东西,从中照亮传统还原性语用分析的死角,这一研究取向目前尚不明确。这就直接导致了“顺应论如何超越还原论”的印象过于模糊,并且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三个维度均有所体现。我们坚信语用方法论上的复杂性问题只有在存在与演化、分离与互动、确定与不确定、构成与生成的互动性融合中方可得以更好地解决。例如,鉴于顺应性造就复杂性这一科学命题,我们可以考虑借鉴C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的模型系统来勾勒语言使用中的演化性特征,具体包括新层次的出现、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等。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抽象凝练,结合数值方法探究语言顺应性的量值计算以及语言顺应性的性状模拟,从而完成语用学从软科学向硬科学的有效过渡[15]。我们深信,这些方法会在顺应性研究中获得新的含义,在语用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还会反过来丰富这些研究方法。
三、结语
传统语用研究并不关注复杂性,但很明确,其着眼点是简单性。但是近来语用学(解放语用学)以及语言学(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的发展揭示了一个新的趋向,即把着眼点放在语言复杂性之上。可以说,顺应论走在了其它语用思想的前面。这一前沿思想取向的学术价值值得学界深思。具体来说,借助哲学的思辨视角尝试萃取出顺应论中的复杂性理念,有望实现话语模式与复杂适应系统的对接。一方面,这将使得语言顺应性阐释在技术上实现可操作性、便于计算机的建模和模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顺应论的复杂适应系统属性,从而使得语用复杂性不再被机械地归为外因或内因。我们可以尝试借助“适应度”的概念消解了语境与语言结构之间的鸿沟,强调适应性主体间彼此博弈的相互作用,这或许是顺应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当然,这在研究方法上向我们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参照复杂适应系统科学成熟的批评推进模式,同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来保证研究效度。我们深信,随着语用学界知识的不断累积,顺应论中的复杂性思想会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并且能够为语用学走出“英美原型”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钱冠连. 语用学: 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3): 230?232.
[2]Jaffe A. Review of Jef Verschuerens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J]. Language in Society, 2001(30): 104?106.
[3]何自然, 于国栋. 语用学新解——Jef Verschueren新作评述[J]. 现代外语, 1999(4): 428?435.
[4]谢朝群, 陈新仁. 语用学三论: 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陈新仁. 语言顺应论: 批评与建议[J]. 语用学研究. 2010(3): 13?22.
[6]Verschueren J. Ideology in language use: Pragmatic guidelines for empirical research [M]. Cambridge: CUP, 2011.
[7]刘正光, 吴志高. 选择—顺应——评Verschueren《理解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 外语学刊, 2000(4): 84?90.
[8]孙炬.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51?55.
[9]毛延生. 语用视角下意义的复杂性回归——语言顺应论之“意义观”阐释[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550?555.
[10]Huang Y. Pragmatics [M]. Oxford: OUP. 2007.
[11]Hanks W F, Ide S, Katagiri Y. Towards an emancipatory pragmatic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41): 1?9.
[12]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 1999.
[13]Verschueren J. Adaptability. In J. Verschueren, et al. (eds.), Key Notions for Pragma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28?49.
[14]The Five Grace Group. Languag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J]. Language Learning, 2009(59): S(1).
[15]毛延生. 语用变异机制新解——复杂适应系统论[C].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44?55.
[16]袁振辉, 张云霞. 复杂范式与发生主体论论纲[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 20?24.
[17]董学文. 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问题[J]. 河北学刊, 2012(3): 83?87.
[18]章士嵘, 等. 认识论辞典[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19]毛延生. 被误解的“顺应”——语言顺应论之深度“误读”反思[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66?73.
[20]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M]. 贺绍甲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21]毛延生. 超越还原性——语言顺应论中的方法论思想诠释[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1): 1?8.
[22]钱学森. 创建系统学[M]. 于景元, 涂元季编. 2001.
A Study on the Complexity in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MAO Yanshe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e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carry out a critical reflection upon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LAT for short) through ont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It is found that such a critical reflection yields not only a clearer picuture of LAT regarding its academic salience and possible ways-out for pragmatic researches, but also a refined structure of LAT in terms of its disciplinary status and a guideline for pragmatic exploration.
Key Word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complexity; relfection
[编辑: 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