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传递 走向研究

2013-02-03邵晓燕

实践新课程 2013年3期
关键词:折痕平行线尺子

邵晓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探究的过程。“研究性教学”以观念的诞生与合作创造知识为核心,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而传统的教学通过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把学生作为客体来塑造,即是“传递性教学”。

因此,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超越传递,走向研究”的特征。现以“画平行线”教学片断为例作以下阐述。

片段:画一组平行线。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纸发现了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的情况,又从生活中寻找了很多平行的现象,那么我们能不能自己来画一组平行线呢?

生齐声说可以后开始活动,师巡视。三四分钟之后,组织反馈。

老师只是助产士,他把学生的思想表达出来,而不是表达他自己的思想。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上,更看到了“教”的相对弱化,“学”的绝对凸显。大家会看到,课上所教的东西都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互动生成的。

被请到的同学走到黑板前,拿起尺子,先画了一条直线,然后再放好尺,左右审视一番,又画了第二条直线。

立刻有同学提出异议。

生:这种方法很难保证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如果尺子稍微动一下,直线的方向就会改变了。

有不少同学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但是刚才演示的同学不服气了:“那我刚才画的时候很小心呀,尺子并没有移动。”

支持他的同学也有一部分。甚至有人直接质问:“那你们有什么办法?你们怎么画的?”学生陷入思考中……

突然,有学生举手了,老师示意他上台演示。

她带着一张长方形白纸上来,边折边说:“我先对折一次,然后打开,对着这条折痕,再折一次。这两条折痕就是一组平行线。”

同学们马上反应过来:“这就是我们一开始上课时用的办法,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师: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这两条折痕就是一组平行线,后来我们通过学习明白了。现在这位同学已经能运用这一点来画平行线,真棒!

又有学生说:“老师,我又想到了一种方法。”

学生走到黑板前,放上尺,用左手按住,右手在尺子的上下边各画了一条直线。

有同学笑了,老师也笑了,问这位同学——

师:你怎么想到的?

生:我想尺子的样子是厂里做好的,那总不会不标准吧?这两条边是肯定不会相交的,所以就想到了这个办法。

师转向大家: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可以。

生2:可以是可以。不过好像太幼稚了,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

生3:让我们再想想吧。

突然,一个声音惊喜地叫出来:“我想到了。”

他不等老师请,就直接走到讲台前面,一边画一边说,开始介绍自己的想法。

生:我先用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在直线外确定一个点,并量出点到直线的长度。再在已知直线的另一头也量出相同的长度,确定另一个点。最后通过两个点,画出第二条直线。这就是一组平行线!

立刻有同学表示疑问。

生1:为什么要量出点到直线的长度呢?

该生答:我是从刚才那个同学利用尺子的上下边来画平行线的办法想到的。因为两条直线永不相交,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一直要保持这样的距离。如果有一边越来越近了,肯定不行;如果有一边变得远了,肯定会使另一边变近,所以也不行。这样,也就是说,左边是5厘米的话,右边也必须是5厘米。

师:中间也应该是5厘米吧?

好一句“中间也应该是5厘米吧?”教师的这句提问,暗含着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性质的提示。

生2:我来量量看。

生2:真的,真是5厘米。哦,其他地方也是5厘米,否则就不直了。

台下一片恍然大悟的声音。

教学是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这种教学就是提供让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是精彩。刚认识平行线,就会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性质来画平行线。真的非常厉害!

学生面露得意之色。

师: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所谓“点到直线的距离”,并不是随便一段长度,它特指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所以,要真正学会用这个办法,还必须等我们下一节课学习垂线的知识。到那时候,我们就知道究竟怎么量取。

“研究性教学”鼓励老师“放心地退出去,适时地站进来”。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平行线是“退”;当学生想到精彩的点子时,老师指出这其实是利用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则是非常必要的“进”。尤其教师还指出“所谓‘点到直线的距离,并不是随便一段长度,它特指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这对于处于这个知识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重要。

学生非常兴奋:“明天就学吗?”

更有性急的同学开始翻书,并且宣布:“下一节课就是垂直了。”

师:同学们,课本上也为大家介绍了一种画平行线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0页,看一看这三幅图。想一想,课本上是怎么画平行线的?

生1:书上是用两把三角尺,一把画,一把靠。

生2:那把用来靠的尺子,就像一堵墙。另一把尺靠着它画,就不会移动了。

生3:这个画平行线的方法,有点像刚才老师放的视频里,奥运会获奖,升国旗的样子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但看懂了画的步骤,还和生活中的平行线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个方法记成“一靠二放三移”。现在,我们一起来试着用这个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吧。不过,现在老师要提一点小小的要求。请经过直线外一点A,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题目在练习纸上。

同学们独立画,老师巡视。

在之前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中,都只适用于没有具体要求的题目。一旦遇到类似于“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练习,课本上介绍方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老师在此处,让每位学生都用一用这个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画平行线的方法,可以目测着画,利用折痕画,沿着尺子的两边画,还可以量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来画。课本上也介绍了“一靠二放三移”这个办法。你觉得最喜欢哪种办法?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用尺子的两边来画,方便,简单。

生2:我觉得量距离的办法挺不错的,可以和接下来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生3:书上介绍的办法最好。

生4:要用两把尺,太麻烦了。

生3:遇到有些题目,其他办法都不能用了,只能用书上这个一靠二放三移。

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千金难买回头看”。比较一下最喜欢哪种办法,其实就是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或者说优劣。方法多样化之后,这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

综观这一片断的教学,就是一个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一个超越传递,走向研究的过程。教学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折痕平行线尺子
平行线
皮鞋如何除折痕
折痕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平行线及其判定”检测题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双舱船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