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生命和情意的生长
2013-02-03李春光
李春光
小时候喜欢写作,每次的写作都会当成范文,它成为我喜欢上学,喜欢上语文课的种子,深埋于土并充满希望。长大后它更成为心情表达的最好的方式,无论是校报上期期都会出现的文章,还是校园广播总会播出的稿件,总觉得写作于我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写作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酸甜苦辣的多种感受跳跃成富有生命的文字,此时写作是浸入心灵、深入骨髓的一种生命和情意的不断成长。
在工作后不久,我看到写作对于学生却感到无比痛苦和沉重。面对老师所留题目,愁眉苦脸咬断了笔杆只写出了几个干巴巴的字,便再无下文,好不容易挨到放学,又挨到要睡下时才慢腾腾地拿出明天就要上交的作文向家人求助,一家人马上会因此吵成一团,急躁的妈妈一边不停地说着抹着眼泪的孩子,一边告诉孩子写上一段自己小时候的作文……每一次作文都重复同样的轨迹,一篇本应稚嫩和新鲜的孩子的作文,一次应独特又充满趣味的体验,却让人感到一种苍老的沉重和深深的无奈。
在不断地调查和探索中,感到要解决学生对写作的问题着重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巧妙设置兴趣切入点,培养能力妙无痕
朋友讲过他孩子的故事,孩子的作文写不好,老师多次与他说要给孩子多提供写作的素材,孩子有体验才能写出好文章。于是,他提议全家人周日去放风筝,刚听到这个提议时孩子高兴地跳起来,但一听到说回来时要写一篇作文,马上决定无论如何都不去。
朋友没意识到这种有任务的活动,孩子只能产生严重的抗拒心理,宁可放弃绝不会参加。生活中的教师和家长都要善于运用随时发生在常态下的一个点,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就会让学生的写作热情迸发出来。比如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班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外班的学生竟然敲敲门径直走向一个空位大模大样地坐下,面对同学惊讶的目光他一脸的茫然,当抬头看到前边上课的老师时才蓦地反应过来,一边抓着头一边红着脸说:“走错了,走错了……”拉开门跑出去了,留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笑声。有的人还一直比划着,与同学交流着,好久课堂也静不下来。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什么?他是怎样走进来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教师加以写作技法的指导:当时他的表情、动作,以及揣摩一下当时他发现自己走错后心里会怎样想?再说一说他的故事。比如可以让学生说自己知道的真实生活中这名同学的表现,也可以把本班学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进行恰当的组合、提炼,学生在相互补充时教师进行写作技法指导,让学生写下来,在班中进行一次作文评比,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会渐渐形成。当我们感到没有生活可写的时候不妨记住曹文轩曾经说过一句话:“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匆搭桥吗?你对你同桌的好分数嫉妒过吗?你被别人误解过吗……”与学生分享、分担生活带来的种种经历,更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主动体验中,唤醒内在的情感。
二、以课内学习为范本,课外延伸促发展
学生的写作学习在生活中天天进行,课文中名家大师的文章呈现的是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养,学生的日日学习中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和分析,没有内化为学生深厚的积淀,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长不大,表达的兴趣也不高。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1.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才有生花的妙笔。积累的重要性好多人都认识到了,许多的工作也开始实施。无论是经典文化的学习,还是现代书籍的推荐,在学生的身上却成效不大,反应出一个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积累与运用两者之间的脱节。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让实施者看不到有效的成果。我们明白学习是不断内化和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内的素养的形成,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课外内容的补充和运用,才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做有意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相应的要求,把积累到的内容有意识地用在写作中。例如在学习三年级《日月潭》这一课学到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和分时间段描写景物的方法,让学生用学到的内容描述一下你看到过的优美景色,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自己在各种渠道中积累的词语,这样的做法学生就有章可循,有法要学了。学生增长的不仅是写作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生命而言记录下的就是成长的足迹。
2.抓住课文中的生长点,寻找训练的契机。课内文本的选择都是经典,做到与大师的对话中让学生找到与大师作品的良好衔接点,对于学生会是极大的促进,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在教学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许多训练点,利用这些点让学生进行写作,会让学生有范例可以学习,同时又做到学习到的能力马上能实践。教材中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写的是母亲让生病的孩子独立去看病时的矛盾心态。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试着写出自己第一次去独立完成一件事,重点写出当时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在写作之前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之间做到互相补充,把事情完善,同时让学生与自己家长沟通,问一问当时自己做事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样状态。当学生对这些准备充分之后,教师利用相应的时间在课堂中进行指导,进行事件的梳理和写法的指导。在学生的写作欲望很强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产生的效果一定是很好的。在教材中类似可以进行延伸的例子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生课文的时候一定在课文的讲授上有深入的处理,同时更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谋划的人,对教材在活用的同时更要在心中建立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实行措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课内学习的范本结合紧密、螺旋上升。
三、在生活中培养细观察,形成传神表现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在生活中也常看到同一事情的描述学生间确实存在着巨大差异,因素有多种,其中重点之一就是观察力。许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生活中见到的事都熟视无睹,到真正开始写作时又无处落笔。
为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观察意识,教师一定要有恰当的诱导,可以展示优秀的范例,同时设置相应的情境,使观察富有成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按一定的顺序,有步骤观察的习惯。例如由先到后、由远及近、由左及右,等等。同时,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主观体验。这在水果等相关写作中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可以让学生带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到学校,让学生从色、形、味、手感等多个方面来观察,让学生动用眼、口、鼻、舌等来完成。在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地调动他们形成观察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写作应是学生心声的传递,也是唤醒学生对崇高人生的向往。写作为学生的生命铺垫底色,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生命中与写作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作者单位:长春市一零八学校小学部)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