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PET-CT影像学特点分析
2013-02-02张浩然
张浩然
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alveolar carcinoma,BAC)是肺腺癌的一个特殊类型,占原发肺癌的2% ~10%[1]。国内外文献将其分为孤立型、弥漫型、炎症型[2,3]。随着 PET/CT在肺癌诊断的广泛应用,其中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solitary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SBAC)作为BAC影像学表现中的一种分型,临床已较常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BAC患者的PET/CT检查结果,以探讨其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13例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SBAC)患者,男6例(43~67岁),女7例(40~69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图像采集与处理 患者检查前禁食6 h以上,最大空腹血糖浓度<10 mmol/L。18F-FDG注射剂量按体重3.7-4.4 MBQ/kg计算,经手背静脉注药后,休息45 min行全身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及PET显像。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Discovery ST16 PET/CT,扫描范围包括从头到股骨上段部分,层厚3.75 mm;PET采用2 d采集模式,体部扫描3 min/床位。PET数据均经衰减校正、迭代法重建图像处理,层厚3.27 mm。图像采集处理后以PET、CT横断、矢状、冠状断层及融合图像多幅显示。
1.3 HRCT扫描 采用PET/CT中16排螺旋CT,针对可疑病灶进行吸气后屏气扫描及薄层重建,扫描参数:120 kV,电流200 mA,重组层厚1.25 mm,将图像传送到Xeleris及AW 4.0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
1.4 图像分析 PET和CT各断面图像及其融合图像观察在Xeleris工作站上完成,所有病例图像均由两位有经验的PET/CT诊断医师共同分析和确认,并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HRCT病灶特征等综合分析方法做出诊断。根据病灶摄取18F-FDG的位置,勾画感兴趣区,测量病灶的SUV,将病灶SUV>2.5作为恶性筛选临界值。
2 结果
PET/CT显像特点:13例SBAC中10例出现高于肺本底的限局性异常放射性浓聚,SUV平均为(2.29±1.51),其中5例患者SUV>2.5。3例无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HRCT显示有13例SBAC中病灶平均直径1.5 cm(0.9~2.8 cm),其中有磨玻璃密度征(3例,23.0%)、空泡征(7例,53.8%)、血管集束征(6例,46.1%)、分叶征(2例,15.4%)、毛刺征(4例,30.7%)中,胸膜凹陷征(5例,38.5%)。其中3例磨玻璃密度征病灶无放射性浓聚。SUV<2.5的8例病灶中,5例有空泡征(62.5%),其中1例合并磨玻璃征。肿瘤大小为0.8~2.8 cm。13例SBAC均为单发周围型病灶,其中右肺上叶4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2例;左肺上叶4例,左肺下叶2例。
3 讨论
孤立型、弥漫型、炎症型BAC的分类是病变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则为早发的BAC类型,肿瘤细胞沿原有肺泡或细支气管壁生长排列,不破坏肺网状结构,肺组织基本框架依然保留,肿瘤分泌黏液充满肺泡,此种病理改变决定了SBA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4],同时也决定了其分化程度较好,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的特点。PET-CT目前经常应用于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中,对于代谢较高、并且结合同机CT的影像学特点不难判断它的良恶性,但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代谢较低、同机CT影像学恶性指征不明显的单发结节,较常出现假阴性的就包括SBAC。本研究中13例SBAC仅5例患者SUV>2.5,3例无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其原因可能因为SBAC组织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所以病灶的中葡萄糖代谢相对较弱,PET显像常表现为无或较低的FDG摄取,进而表现为假阴性或较低的SUV值[5]。而与PET同机融合的CT图像仅能满足精确定位的需要,因为在非屏气状态下和低剂量扫描下获得的图像,分辨率较低而无法清晰显示病灶本身更多的形态学信息,并不能完全满足诊断的需求。本研究中13例SBAC在HRCT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比同机CT扫描更清晰的内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学信息,从而更加提高和明确了PET/CT在SBAC中的诊断,所以充分利用HRCT图像上清晰、丰富的病灶内部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学信息来进一步佐证低代谢的SBAC,对那些无临床症状及体检发现的患者是尤为有意义的。
[1] Bonomo L,Storto ML,Ciccotosto C,et al.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of the lung.Eur Radiol,1998,8(6):996-1001.
[2] SaitoH,Hishibori T,Sato K,et al.Nodular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with multiple small air spaces caused by bronchiolectasis.Nihon Kokyuki Gakkai Zasshi,1998,36(3):311-315.
[2] Akata S,Fukushima A,Kakizaki D,et al.CT scanning of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specific appearances.Lung Cancer,1995,12(3):221-230.
[4] Cadranel J, LavoléA, Gounant V, et al. Other thoracic cancers.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and adenocarcinoma with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feature:a clinico-pathological spectrum.Rev Mal Respir,2008,25:3 s196.
[5] 戚元刚,黄勇,郑劲松,等.肺炎型细支气管肺泡癌CT和PET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2):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