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平滑肌瘤X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3-02-02曲强
曲强
在食道的所有肿瘤中,以食道平滑肌瘤最为常见,文献报道约占所有食道肿瘤的5%~8%,结合各医院发现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食道平滑肌瘤患者17例,现着重分析其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食道平滑肌瘤的认识。
1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大多数较轻微,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可间歇出现,有时出现轻度吞咽不适,不能吃硬的食物,偶尔出现梗阻的现象,所有的患者都有3年以上的病史,年龄未有明显界限,病程一般都较长,多数患者自症状出现到去医院就诊时间为1~3年,最长的19年。
2 病理改变
病理上食管平滑肌瘤起源于食管的肌层、粘膜肌层,因此肿瘤位于壁内的粘膜下,呈膨胀性发育,可向腔内或腔外突出,外有完整的包膜,其边界光滑,大多数标本为规则形肿块,少数有不规则的,大小不一,标本最大直径15 cm,最小的为1 cm,较小的肿瘤多数为圆形,沿食管的长轴生长,较大的可呈多样。
3 食管平滑肌瘤的X线表现
食管平滑肌瘤的X线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生长方式,现分析如下。
3.1 胸部平片 正位片上,17例患者中发现纵隔肿块[1]的仅3例,其中位于右上纵隔、左右肺门各1例,肿块均是边缘锐利、表面光滑,呈弧形外突,侧位片肿块都在后纵隔内。
3.2 食道钡餐造影所见:
3.2.1 肿瘤的形态 ①圆形、卵圆形的充盈缺损,充盈缺损的边界光滑锐利,与正常的食管分界清晰,两者之间呈锐角,或钝角,正面观肿瘤上下端的钡影常形成半圆形阴影,即所谓的“环形征”。②双侧弧形充盈缺损,亦是边缘锐利,也有“环形征”。③分叶状,呈菜花状、多结节状等不规则充盈缺损,有时表面有钡剂存留,形如溃疡,多数分叶状平滑肌瘤误诊为食道癌。
3.2.2 食道平滑肌瘤在充盈缺损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多表现为密度不高、边缘光滑。
3.2.3 肿瘤的粘膜改变 肿瘤表面粘膜无破坏,粘膜皱壁平展,管腔增宽而变扁,因而该处的钡剂较四周的浅薄,形成所谓的“涂沫征”,另外还有的病例粘膜皱壁显示增宽、变浅、变细及断续状聚集等多种改变。
3.2.4 食管轮廓形态的改变 壁内生长的较大平滑肌瘤切线位观察,食管管腔呈偏心性狭窄,有的还可出现食管移位。
3.2.5 钡剂通过情况 多数病例钡剂通过肿块时呈分流现象,显示“环形征”。有的钡剂通过肿瘤时稍有停滞,但多数无明显梗阻。
3.2.6 其他主要X线表现 有的病例肿瘤主要向腔外生长,形成腔外软组织块影,而腔内改变很少,易误诊为纵隔的肿瘤。
4 X线鉴别诊断
食道平滑肌瘤表现典型一般诊断不难,但不典型的病例则易误诊。除了与食管内恶性肿瘤和其他的良性肿瘤鉴别外,还要与食道的外压性改变鉴别,如纵隔的肿瘤,食管附近淋巴结肿大压迫食道,迷走右下锁骨下动脉压迹等鉴别:①食道癌:17例患者中有3位术前误诊为癌,为多发的或不规则的肿块环抱食道,致管腔狭窄,粘膜显示不清而误诊,因此食道钡餐时要注意观察,食道癌显示管壁僵硬、粘膜破坏,还可以看到龛影等恶性肿瘤特征性的表现。②纵隔型肿瘤:17例患者中有3位在胸片中就能发现为纵隔肿块,如果不作食道钡餐很容易认为纵隔肿瘤。但纵隔肿瘤引起的是外压性改变,食道管壁处充盈缺损较浅,切线位肿物与管壁间的钡影成钝角,食道管壁常向一侧偏移。③肺癌:1例下后纵隔圆形肿块,初诊疑为肺癌[2],作食道造影后确认。如果遇到后纵隔肿块的病例一定要作食道造影以明确是否食道肿物,此外周围型肺癌边缘常不整、有毛刺。④食道平滑肌瘤与食道平滑肌肉瘤的鉴别:较大的食道平滑肌瘤伴表面溃疡的与平滑肌肉瘤不易鉴别。文献报道食道平滑肌肉瘤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为息肉型,一种为浸润型,浸润型的X线表现与食管癌相似。
综上所述,对食道平滑肌瘤的诊断可在全面分析病变部位、轮廓改变、软组织肿块及粘膜形态的X线征象基础上,根据其某些特征性的征象进行鉴别,多数病例能在术前作出正确的诊断。通过对17例患者的分析旨在提高常规X线的诊断、鉴别诊断,随着CT、MRI及电子食道镜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病例在术前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为医学影像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数据。
[1] 章东映,崔军华.右前中纵隔恶性卵黄瘤一例报告.中华放射学杂志,1988,1(22):8.
[2] 王建平.45例肺癌误、漏诊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3,11(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