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痛的中医论治体会
2013-02-02郭华云周成刚
郭华云 周成刚
胃脘痛多由于忧思脑怒,或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及嗜食生冷,饥饱无常,损伤脾胃所致。若未及时治愈,可经常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现将其因机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1 因机论治
胃脘痛初病多实,久病则由实转虚,先伤胃气,后伤胃阴。如果禀赋不足,阳气衰微,则寒自内生,阳损及阴,最后可形成阴阳两虚之证。以阳虚为主,辨证要点为隐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不温或心下动悸。故治疗当以建中益气为法,用小建中汤合异功散加味。见所虚者,亦当补气,不可拘于阳虚为主。胃痛之虚,自当甘温通补为治,因胃喜甘而恶苦,喜通而恶滞,故中气不足者非甘温不可。
胃脘痛初病在气,久病多及血。所以慢性胃脘痛及血者属多。气滞可致血瘀,气郁久可化热,导致瘀热内生,疼痛反复发作。要点为胃脘痛,有灼热感,舌质瘀点或紫斑,苔黄或薄黄。治法当以化瘀清热为主,失笑散加乳香、没药、乌药、木香、蒲公英等治之。其中失笑散、乳没诸药有祛瘀生新的作用。气滞加木香、乌药效果较好;偏热者加蒲公英可获佳效。
肝木乘脾土,气滞日久,化火生热,火热灼津,肝胃之阴亏耗,阴津亏损,胃络失养,胃痛屡发难愈。要点为胃区阵阵作痛,有挛急感,口干欲饮,伴胃脘嘈杂善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治疗宜酸甘化阴之法,芍药甘草汤合乌药散加味可获疗效。肝胃阴津亏损之慢性胃脘痛常大便干结难排,如肝胃之阴得复,大便调畅,有利肝胃之阴的恢复,胃痛自得解除。治疗过程需注意调理大便通畅方为有利。性平之药不伤人之正气,又不碍邪,对肝脾胃尤其有利。故用药力求温而不燥,补而不腻,以维护胃气为要。常选炒白术、陈皮、砂仁、生地、熟地、薏苡仁、茯苓、佛手片等平和之品调理脾胃;常用当归、赤白芍、丹参等性不温燥又能活血行血养血之味消瘀止血;用太子参、石斛、玉竹、怀山药、扁豆、莲子肉、制黄精、红枣等平补之药补养气阴。除服药之外,饮食调养也十分重要。《素问·刺法论》中云“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元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饮食应以淡素为宜;忌辛辣刺激之品、生冷滋腻之物及烟酒。
2 验案举例
2.1 患者女,退休工人,2011年9月15日就诊。主诉胃脘痛伴大便不实近4月。虽经治疗,始终未愈,反复发作。现症见胃脘隐痛,肠鸣大便不实,伴胸闷心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弦。辨属脾失健运、中虚之证。治宜健中调脾为法。处方:太子参 12 g,麦冬 15 g,炙甘草12 g,桂枝6 g,茯苓15 g,白芍15 g,陈皮 9 g,炒白术 12 g,防风 12 g,山药 15 g,炒扁豆 12 g。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9月20日复诊:胃脘疼痛未再发作,胃脘部已有舒适感,饮食量增,食欲较好,惟有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薄,脉细弱。原方加薏苡仁30 g,诃子肉12 g。3剂后胃痛消失。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2.2 患者男,52岁,农民,2012年3月10日就诊。主诉胃脘痛10余年,近2月来胃脘痛加重,虽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未见好转。现症见敛突下上腹部持续性隐隐作痛,固定不移,以夜间为甚,有轻度压痛感,纳食减少,口干不欲饮,口苦,大便不实,舌质偏红,舌苔中部黄腻,脉弱。辨属久病及血,瘀热血滞。治宜清化祛瘀行滞。处方:蒲公英20 g,五灵脂12 g,生蒲黄12 g,炒苍术9 g,茯苓12 g,陈皮9 g,川楝子12 g,广木香9 g,延胡索12 g。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同时服用陈香露白露片,3次/d,4片/次。药后胃痛已除,诸症消失。嘱其再服陈香露白露半月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