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2013-02-02赵志崇李笑星
赵志崇 李笑星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生于老年人,是严重损坏视力的急性发作的眼病,是预后较差、导致盲目的眼科急症之一。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和心血管系统等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发病也明显增加。既往以扩张血管为主的常规药物治疗疗效并不满意。2006年10月至2010年1月我们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并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组病例分析的30例患者,均为2006年10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眼科临床检查确诊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复方樟柳碱治疗组15例(15只眼),常规药物治疗组15例(15只眼)。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58±6)岁。就诊时的病程为1 h~2 d。就诊时视力:无光感者9例,光感者3例,眼前指数者7例,0.05~0.1者5例,0.1~0.2者4例,大于0.2者2例。视野缺损(73.21±11.83)%。随机分为治疗组合对照组各15例(15眼),2组患者一般状况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①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15例,15只眼应用复方血栓通、复方丹参、妥拉苏林等传统的扩血管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以及眼局部治疗。②治疗组:复方樟柳碱治疗15例,15只眼,采用北京紫竹药业生产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于患眼球后注射,1次/d,连续3 d;第4天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 ml于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1次/d,连续14 d。2组患者均配合吸氧、维生素B族、肌苷、三磷酸腺苷(ATP)等一般支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者均做相应治疗。
1.3 眼部检查 用药前及用药后第3、7、14 d均作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眼前节、眼底和视野检查(APS-6000全自动视野计)。
1.4 疗效判定 ①显效(或显效以上):视力增加3行或以上,或视力从无光感、光感定位不准增为0.05或以上;视力从眼前指数增为0.1或以上,或从0.02增为0.2或以上,或从0.05增为0.3或以上。视野:视野缺损范围减少>15%。②有效:视力增加1~2行,或视力从无光感、光感定位不准增为0.02,视力从眼前指数增为0.02~0.05,或从0.05增为0.1~0.2,或从无光感变为光感。视野:视野缺损范围<15%[1]。③无效:视力、视野无变化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有效率计算包括显效及显效以上,无效率计算包括有效和无效。比较2组间治疗后的疗效,计算资料采用(±s)检验,计算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检验以显著性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视力变化 用药后3 d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7例。应用χ2检验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后7 d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9例。应用χ2检验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后14 d治疗组显效5例,有4例,无效6例;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应用χ2检验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视野变化 治疗前视野缺损(73.21±11.83)%,治疗后视野缺损治疗组减少至(36.10±14.62),对照组视野缺损减少至(49.06±12.66)%,治疗前后视野缺损改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3 眼底 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弥漫性混浊水肿,混浊水肿呈苍白色或乳白色,视网膜动、静脉变细,中心凹呈樱桃红斑[2]。这些病变,治疗组大多在治疗1周后就有好转或改善,对照组则需在3~4周以上。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经球后注射和颞浅动脉旁注射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并发症。
3 讨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通常为急性、单眼、数秒内发生的无痛性视力丧失。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动脉血管痉挛或是血栓形成,其一旦发生,视网膜内层立即缺氧及坏死变性。[3]多数病例的致病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中央动脉痉挛、视网膜中央动脉周围炎、视网膜中央动脉外部压迫、凝血病和栓子栓塞等。临床表现为突发的无痛性视力下降或消失,反复发作数次后可导致患者永久性失明。
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来自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动脉系统,它们均源于眼动脉。视网膜内层营养来源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而外层营养来源于睫状血管系统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在中心凹处有小的无毛细血管区,其血供全靠脉络膜毛细血管,有利视锥细胞在明亮光线下完成形觉与光觉的视觉功能。视网膜动脉及其分支属于终末动脉,正常情况下相互间无交通支相连。视网膜对血循环障碍极为敏感。一旦发生阻塞,会造成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视网膜缺血坏死可使视力立即下降,视功能丧失,造成盲目。视盘表面的神经纤维层系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毛细血管供应,而筛板和筛板前的血供来自睫状后短动脉的分支,即Zinn-Haller环,该环与视网膜中央动脉也有交通,这就使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在视盘处形成互相沟通,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提供了组织解剖学基础。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原则上要紧急抢救,分秒必争。以积极扩张血管,解除痉挛,积极改善血液供应为首选。临床常规采用压迫眼球、吸入氧气、降低眼压、应用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或球后注射妥拉苏林等治疗,往往各种措施联合应用并坚持较长时间,但效果常不尽如人意。我们采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效果较好[4].樟柳碱是由茄科植物唐古特山莨菪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其化学结构和东莨菪碱相似,作用于植物神经系统M胆碱能受体激动剂,药理作用与阿托品类化合物相似,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散大瞳孔、抑制腺体分泌等胆碱作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其成分为每1 ml含氢溴酸樟柳碱0.1 ml,盐酸普鲁卡因10 mg,前者可松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痉挛,调节植物神经和血管舒缩功能:后者可阻断神经冲动,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微动脉,改善组织供养,影响生物膜的钙离子活性。通常采用颞浅动脉旁注射、球后注射、双肾俞注射等[5]。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临床通常采用以颞浅动脉旁注射为主,通过注射部位颞浅动脉旁皮下的面神经末梢,可以调整脉络膜血管的自主神经活动和缺血区血管的舒缩功能,增加血流量,从而改善眼部供血状况,恢复有效视力[6]。本治疗组在视网膜动脉阻塞治疗的前3 d,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球后注射,可使复方樟柳碱更直接、迅速和充分的发挥其药理作用。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眼动脉眶内段的分支,起于眼动脉视神经骨孔附近,在球后处穿入视神经,球后注射可使复方樟柳碱散布在球后组织内,在解剖位置上其更易直接对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脉络膜血管等发挥药理作用,改善血管功能,减轻痉挛,增加血流量,从而减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挽救患者的视力[7]。
综上所述,我们应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联合颞浅动脉旁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有益于恢复和提高视力,减少视野损害,是的一种可选择的、且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1]陈君,洪晶,吴景天.复方樟柳碱治疗眼部缺血性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2):80-81.
[2]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0.
[3]黄叔仁.临床眼底病学.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0-52.
[4]郝照莲.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科新进展,2004,24(5):368.
[5]宋琛,申维勇,朱燕莉.对比复方樟柳碱与妥拉苏林对眼缺血的实验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2):82.
[6]关娟.复方樟柳碱治疗视网膜震荡.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4):314.
[7]张蔚,李波,杨鹤超,等.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20例.眼科新进展2006,26(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