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颅术后颅内血肿的原因及防治

2013-02-02张晋宁江志贤蔡紫峰田进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脑积水脑膜脑室

张晋宁 江志贤 蔡紫峰 田进军

开颅术后血肿是开颅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发现或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延长患者康复时间。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开颅术后血肿的发生率有所降低。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共施行择期开颅手术1824例,发生术后血肿36例,占同期开颅手术2.0%。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1例,女15例,年龄10~72岁,平均年龄42.5岁。血肿组成:胶质瘤8例,脑膜瘤6例,听神经瘤3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腺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血管网状细胞瘤2例,转移癌1例,恶性淋巴瘤2例,动脉瘤2例,血管畸形3例,其他2例。合并症:高血压病6例,脑积水9例。

1.2 开颅术后血肿部位 术野区血肿28例,占77.8%,其中硬脑膜外血肿4例,硬脑膜下血肿5例,脑内血肿19例;远隔部位血肿8例,其中7例为硬脑膜外血肿,1例为双侧侧脑室及第Ⅲ脑室内血肿。这8例术后血肿中,大脑半球恶性肿瘤2例,大脑半球良性肿瘤1例,鞍区肿瘤2例,颅内囊肿1例,脑积水1例,后颅凹肿瘤1例。全部手术安装头架,电钻或手摇钻开颅。由于头架钉穿破颅骨硬脑膜致硬脑膜外血肿2例。

1.3 血肿的发现 CT检查确诊33例;其余3例因术中颅内压突然增高,探查发现血肿。第1例为右侧顶部恶性脑膜瘤,手术前脑疝,急诊手术,手术中出现右侧颞枕部硬脑膜外血肿;第2例为听神经瘤,手术中头钉穿破颅骨,导致左侧额颞顶硬脑膜外血肿;第3例为左额颞顶胶质瘤,也因为手术中头钉穿破颅骨,引起双侧额部硬脑膜外血肿。

1.4 术后血肿发生时间 0~16 d;术后3 d内28例,占77.8%;术后 4~6 d5例,占 13.9%;术后 7~16 d3例,占8.1%。

1.5 28例术后血肿清除次数 1次:26例,(含1例双侧额叶胶质瘤,手术后出现双侧额叶手术腔脑内血肿及左侧颞枕部硬脑膜外血肿,行两处切口,清除不同部位两个血肿)。2次:1例,术后血肿位表皮于术野区,其中为桥小脑角样囊肿。3次:1例,为首次颅咽管瘤,手术经右侧翼点入路,其中1例血肿位于右额后硬脑膜外,第二次血肿位于右顶硬脑膜外,第三次血肿位于右额脑内。

2 结果

2.1 预后 恢复良好:26例,占72.2%。术后死亡:4例,占11.1%,占同期颅脑手术死亡病例的13.5%。神经功能缺失:9例。感染率:4例,占11.1%,同期开颅术后(无血肿)感染率为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平均住院日:32.8 d,同期无术后血肿患者平均住院天数21.2 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血肿发生原因

2.2.1 术中止血不彻底,最常见 本组16例,占全部术后血肿的44.4%。这类血肿位于术野硬脑膜下和脑内。如术中脑室开放,出血也可流进脑室。

2.2.2 术中过度牵拉脑组织,损伤引流静脉 本组7例,占19.4%。脑静脉血回流受阻,术后脑组织发生出血性坏死。这种术后血肿最常见于颞部开颅,因损伤Labbe静脉或侧裂静脉,血肿在颞叶脑内,伴有脑挫伤和脑水肿,好发于术后2~3 d。

2.2.3 开、关颅操作不当,多为术后硬脑膜外血肿 本组有6例因硬脑膜外悬吊不可靠,病变切除后颅内压降低,硬脑膜剥离,形成术后血肿。单纯依赖硬脑膜外放置引流管,作为预防术后血肿的措施是不恰当的。

另外,装头架时头钉刺入硬脑膜[1](本组2例),开颅时钻头穿入颅内,损伤硬脑膜或脑组织,如术中补救处理不当,也会出现术后血肿。

2.2.4 远隔部位血肿 病变切除后,颅内压骤然降低出现。本组7例,占19.4%。血肿多位于幕上硬脑膜外,因硬脑膜剥离所致,本组6例。伴有脑积水的后颅凹肿瘤切除后,或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脊液梗阻解除,颅内动力学变化,幕上脑组织塌陷,撕断皮层引流静脉,出现远隔手术区部位血肿[2]。

2.2.5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或脑动脉硬化 患者肝功能异常,术前接受化疗使免疫和骨髓功能受到抑制,影响凝血功能,术中大量输入库存血,都可以导致术中止血困难,术后手术区出现血肿。本组1例57岁顶部脑膜瘤患者,术中输血2400 ml,PT>10 min,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发生硬脑膜下血肿。术前长期口服抗凝药,如阿斯匹林,引起血小板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也是影响术中止血的重要原因。术中发生DIC,脑内广泛持续出血使术中止血困难,化验检查可见血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对上述情况应及时请内科医师协助诊断和处理。

2.2.6 表皮样囊肿与血管损害 2例发生术后血肿:第1例肿瘤位于右侧桥小脑角,患者术后发烧,脑脊液化验呈无菌性炎性改变。术后第6天CT未见异常,术后第9天患者突发昏迷,CT扫描示术腔及第三、第四脑室血肿,手术清除血肿后第二日再次发生第三及第四脑室血肿;第2例左侧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术后7 h发生术腔血肿。马振宇等[3]人报告认为,表皮样囊肿切除后,残存肿瘤会分泌刺激性化学物质破坏血管出现血肿。

2.2.7 术后血肿与癫痫 本组4例手术3 d发生迟发血肿,均出现癫痫发作,术后血肿导致癫痫,抑或术后癫痫引起血肿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2.2.8 术后血肿与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关。

3 讨论

3.1 开颅术后血肿的预防一般原则:手术的体位选择对于术后血肿预防有一定的意义[4]。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应在10万/uL以上,PT和KPTT正常;合理应用止血材料,最可靠的方法是电凝止血;检查止血效果,结扎硬脑膜的最后一针缝线前,向硬脑膜下腔注满生理盐水,确认冲洗盐水清澈;关颅时应将患者血压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血压过低时关颅是术后血肿的常见原因。止血后可请麻醉医师协助,检测止血效果。措施:短暂压迫双侧颈内静脉;或用气囊堵塞气道,使气道压力维持在20 cm水柱达45 s;或升高患者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降低麻醉深度;搬运患者:避免头部受到强烈震动;麻醉药物应用得当,血压控制平稳,拔气管插管时防止呛咳,术毕患者及早清醒,并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病情变化时,立即CT检查,及时发现术后血肿。

3.2 不同部位术后血肿的预防

3.2.1 帽状腱膜下血肿 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机会。帽状腱膜下出血还会流入硬脑膜外造成硬脑膜外血肿。头皮深部肌肉的血管和头皮主要动脉如眶上、颞浅、枕动脉出血是帽状腱膜下出血的主要来源。为彻底止血,头皮应双层缝合。帽状腱膜缝合的针距为1 cm。如敷料无渗血,术后24 h内不要拆除敷料,以保证头皮止血效果并避免伤口污染。

帽状腱膜下引流,不能代替彻底止血。引流放置不应超过24 h,以免造成感染。少量帽状腱膜下出血可吸收,出血量较多时,可穿刺抽出积血,然后加压包扎伤口。但是应该注意,如果术中颅骨瓣未加固定,加压包扎可能会引起硬脑膜外压迫。

3.2.2 硬脑膜外血肿 开颅时骨瓣边缘应用骨蜡止血;在骨瓣中央钻孔,悬吊硬脑膜能使硬脑膜与颅骨内面紧贴,可有效地减少硬脑膜外积血;开颅时沿骨窗四周及时悬吊硬脑膜是硬脑膜外止血可靠措施。如果开颅时不及时悬吊硬脑膜,手术过程中出血会流入硬脑膜外形成血肿。

总原则是尽量避免颅内压骤降:颅内压骤然降低,可能出现远隔部位硬脑膜外血肿。避免方法:注意及时往术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术中不用或少用脱水剂,对病变周围结构牵拉轻柔。病变巨大,要将切除病变区置于术野最高点;后颅窝肿瘤切除前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不仅可能防止一次手术脑脊液迅速流失造成颅内血肿,而且能缓解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分流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放液过多过快,分流管压力型号的选择也要恰当。有报道称开颅术后腰穿可能引起硬脑膜外出血。

预防措施还包括:硬脑膜切口缘及其表面的出血可电凝止血。为避免电凝过多,影响硬脑膜缝合,对硬脑膜边缘出血,也可采用银夹暂时夹闭,缝合硬脑膜时,再电凝出血点。尽量不放置引流管,引流管可在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积聚血性积液;固定头架时头钉穿破颅骨,造成硬脑膜出血逐渐与颅骨内板剥离,形成血肿。因此,固定头钉不可锥入过深,尤其对婴幼儿患者及长期慢性颅内压升高致使颅骨变薄的患者,更应警惕。

3.2.3 硬脑膜下(脑内)血肿-主要有三种原因 首先,肿瘤切除后关闭硬脑膜前,止血不彻底,血肿位于硬脑膜下和脑内肿瘤残腔。其次,术中主要静脉损伤或对脑组织牵拉过重,脑组织挫伤较重,血肿多在硬脑膜下或/和脑内。另外,脑积水患者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或伴脑积水的后颅窝肿瘤切除后,脑积水得以改善,但脑脊液过度引流;还可能肿瘤切除后过度减压,使颅内动力平衡突然发生变化,脑组织明显塌陷移位,造成大脑皮层桥静脉断裂,出现硬脑膜下血肿,甚至发生于远隔部位。第三种原因造成的血肿可能发生在术中,表现为术中急性脑膨出。有人报道开颅术后椎管内硬脑膜下出血、远隔部位多发出血以及幕上手术引起幕下出血。

预防措施:肿瘤切除后彻底止血;术中尽量避免损伤主要静脉;牵拉脑组织要轻柔;使用合适压力分流管;切除伴脑积水的后颅凹肿瘤时缓慢放除脑脊液,对防止脑内和远隔部位硬脑膜下血肿有重要作用。针对表皮样囊肿这种病例可能发生的特殊术后血肿,必要时术中应用内窥镜协助全切除死角内肿瘤,并用含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术腔内盐水清亮无油状液滴。

3.2.4 脑室内血肿 术中一旦脑室开放,应及时应用棉条将脑室破口封闭,以防血液流入。当切除脑室内肿瘤时,对术野必须仔细止血。脑室内的止血较脑表面困难,因为脑室内含脑脊液,止血材料,尤其是明胶海绵会被脑脊液飘浮而失去压迫止血作用。因此,脑室内止血应尽量采用电凝。手术中还随时应将室间孔和导水管口以棉片阻塞,以防血液进入整个脑室系统。脑室开放,术后可放置脑室引流管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同时也可供安装颅压监测器检测脑室内压力。CT随访可观察脑室积血吸收情况。脑室内出血会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术后脑积水,必要时需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总之,术前全面评估病情、术中规范手术操作、正确应用止血方法可预防术后血肿,减少术后血肿发生。及时发现术后血肿早期行血肿清除,对治疗血肿及避免不良结果有重要意义。

[1]冯文峰,邱炳辉,薛松涛,等.颅内肿瘤术后并发颅内远隔部位血肿13例.广东医学,2002,23(09):949-950.

[2]赵继宗.颅脑肿瘤外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7-128.

[3]马振宇,阚志生,贾桂军,等.后颅凹上皮样囊肿术后自发性出血.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04-105.

[4]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4-5.

猜你喜欢

脑积水脑膜脑室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分流对颅骨缺损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观察
脑膜异常强化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