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恶性肿瘤中PT、APTT、FIB的检测意义
2013-02-02侯飞
侯飞
多年以前恶性肿瘤患者便被发现有血栓等血液并发症,肝脏作为凝血和抗凝血因子合成器官更受其影响。原发性肝肿瘤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1],为探讨PT、APTT、FIB表达水平的临床诊断应用,本实验通过对148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该三项指标的测定,以探讨其检测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就诊的共计148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经病理细胞学测定均为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患者并未发现有其他疾病以及其他影响检测结果因子。肿瘤患者中有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22~7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3岁。另外随机抽选100例正常人,分别有男性5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龄为38岁,经检测各项肝功正常,肝炎病毒检测均为阴性。
1.2 试剂和方法 采取体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1.8 ml,以0.109 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抗凝,抗凝比例1∶9。真空管中3000r/min离心 10 min,取乏血小板血浆进行检测。用ACL7000血凝仪进行分析检测PT、APTT、FIB,采取表春流于2 h内完成检测。实验所用试剂均为贝克曼试剂。
1.3 统计学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结果均采用Excel数据库录入并整理,且所有统计数据全部在SPSS19.0统计学软件上予以处理。
2 结果
实验结果见下表。患者于对照组比较,PT、APTT都有所延长;FIB比较,肝癌合并丙肝组正常,合并乙肝丙肝组降低,合并乙肝组略有升高,肝癌抗原阴性组升高明显,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PT主要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反映因子。PT的延长主要由于纤维蛋白原缺乏及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原发性纤溶亢进、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DIC等)[2]。而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都可能导致PT缩短。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常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其缩短则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3]。
FIB是一种糖蛋白,由肝脏合成,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检测凝血功能内源性途径的改变时,APTT作为重要依据,而PT的改变则是对外源性途径凝血功能改变的反映。机体凝血功能降低时,FIB降低,而PT、APTT均有所延长。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肝癌抗原阴性组患者,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特征再加上肝脏的较强代偿能力,各凝血因子活性并未明显减少。由于肝脏功能损伤严重,导致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严重不足,肝癌合并肝炎各组,PT和APTT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研究表明肝癌合并各组指标无比较研究意义,本实验并未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患者在肝功能损伤时,纤维蛋白的合成减少,再加上纤维溶解功能亢进导致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进而使 FIB降低,肝病严重程度与其程度成正相关。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伴有典型的高凝特征,其原因在于凝血途径被肿瘤细胞产生的组织因子作用外源性激活,肿瘤患者的FIB含量随之增高。因此肝癌患者与此同时,又具有一些肝病患者特有的凝血特点。该实验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三项血凝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以及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处理临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情控制、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等方面问题时可据此进行参考。
近年来恶性肿瘤与凝血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已知肿瘤细胞不仅对凝血因子有激活作用,还与血管内皮损伤以及凝血活性增高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乃至血流等因素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肿瘤患者易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症状,晚期肿瘤患者尤甚。临床上,肿瘤患者凝血指标水平检测,对肿瘤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病情进展、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发病水平上的指导意义更为显著,所以临床时对凝血指标的及时检测非常必要。但凝血指标与肿瘤之间尚有更深层次的关系,如肿瘤类型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临床上对这些凝血指标的干预治疗与肿瘤治疗的协助作用及干预治疗的有效方法仍缺乏了解,干预治疗的实效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肝脏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健康。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全球新发肝癌患者逐年约六十多万,在恶性肿瘤患者排列中居于前列,亚太地区是高发区,我国新发肝癌人数占全球人数一半以上。我国发病率高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乙肝患患者数多,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近年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乙肝、丙肝等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基床上容易产生肝癌。针对原发性肝癌以及肝癌合并肝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或对我国肝恶性肿瘤患者的防治上体现重要价值。本实验通过对原发性肝恶性肿瘤中三项基本血液指标检测意义的探讨了解到血液指标对肿瘤患者治疗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次实验所得能够对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有所帮助。
[1] 周奇,梁力建,彭宝岚,等.肝癌患者血浆、阻止中凝血及纤溶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癌症,2010,25(11):1433-1438.
[2] 陈月燕,王潭枫,陈文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T、APT T、FIB临床价值再评价.新医学,2009,8(38):519-521.
[3] 金国江,李妍,马明.原发性肝恶性肿瘤中PT、APTT、FIB的检测意义.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5):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