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3-02-01乔健华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育要从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尊重个性发展。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求教学改革突破口,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实效性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人才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就是说综合国力提升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为适应新形势的挑战,我国在教育上强化了教育改革,但改革的带来的常常表现为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负担的加重。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就指出:通过不断加重课程负担来满足社会对教育无止境的需求,既不可能也不合适。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参考美国、英国、日本等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做法,结合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探索了中学教育改革的途径和目标,实时制定了“新课标”。
“新课标”是课程教育观念和课程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课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南,是组织课程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直接影响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新课标”的出版为启动为新一轮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指明了道路。结合“新课标”要求,作者认为应该从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的。
二、“新课标”背景下增加高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1、更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本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实时的调整和转变,特别是课堂中的教育教学理念,都要从新的教育发展规律出发,从传统教育理念转向现代教育理念。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变课堂教育管理为课堂教育服务,由整齐划一教学模式转向尊重个性充分发展教学模式,要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将教学结果考核转变为教学过程考核,充分尊重学生,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在教学理念还指出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引导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分析技巧、提高数学分析能力。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学之间先相互点评,老师最后进行结,这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课本知识,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重基本原理及相关数学公式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有的老师甚至直接把原理和公式拿出来,给学生进行硬性灌输,然后通过题海战术、反复练习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不过是一个“搬运工”,学生成为做题的机器,而不是知识的掌握着和运用者,题海战术让学生丧失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扼杀。因此,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增进师生的互动,比如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说课、讲课,教师还可多采取问题导向法,让学生进入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和探索热情,孕育创造精神。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合作者、研究者,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分享思考和创造的喜悦。
4、善用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是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的一种潜在能力。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能促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知道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数学方法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不善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的数学意识也比较差,经常出现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哪个公式,寻找并模仿已做过的题型,而面对稍微改动的题型就无从下手。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使师生共同成为数学的“好学者”和“善学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简介:乔健华(1979-),女,重庆万州人,重庆市涪陵区涪陵实验中学校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