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论

2013-02-01杨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卡夫卡悖论

[摘要]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各种流派和主义都竞相对其作品作出了不同的阐释,这使卡夫卡的作品的解读呈现着纷繁复杂的局面。而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卡夫卡作品的特质的是贯穿于他作品始终的悖论思想,这一特点也使其作品具有了“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本文即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来窥探卡夫卡梦魇般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卡夫卡;自我分裂;悖论;“卡夫卡式”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作品中体现着或隐或显的悖论思想,成为了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悖论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又可称为悖谬,其中含有倒转、二律背反、自相矛盾等意思。卡夫卡的悖论思想就表现为一种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进行的滑动,逻辑上相悖的对立的双方在艺术世界中和谐共存。一些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经常把悖谬当作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卡夫卡来的作品中,悖谬同样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同时又是一种美学特征和艺术方法。

一、对卡夫卡的悖论写作缘由的探究

卡夫卡出生于欧洲动荡的十九世纪末,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对儿子的否定式教育,对卡夫卡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惯于发号施令,并要求绝对服从。恐惧,弥漫在卡夫卡的生命中,这实质上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恐惧。著名人生存论心理学家E·贝克尔的认为,死亡恐惧是人类心理中最为普遍、也最深刻而隐蔽的存在性不安,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致命伤口。恐惧占据着他的全部生活,对父亲的安排逆来顺受,总是下意识地规避一切可能产生对抗的矛盾性因素,肯定一方的同时又不否定另一方,做出结论之后又将它推翻,使他的写作以分裂、变形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卡夫卡身上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严重的自我分裂。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悖谬,甚至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常具有分裂的人格和分裂的意识。可见,卡夫卡的悖论写作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卡夫卡试图解释过自己的矛盾心理,他这样说道:“在我内部总是存在着两个冲突的自我,其中的一个是你想让他成为的那种人……然而,第二个自我,除了工作什么也不想,这是他唯一的兴趣。这两个自我被捆在一起互相斗争,……第一个自我依赖第二个自我;第一个永远不会……取胜。”自我分裂成为卡夫卡身上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换句话说,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悖论。作家性格的独特性及人格的复杂性通过文学向世人展示了出来。他完全出于表达内心的需要而进行创作,可以说卡夫卡的文品和人品是完全统一的。他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凭技高超的写作技巧获得作家的桂冠,甚至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写作纯粹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他生存的一种方式。卡夫卡创造出一个梦魇般却极度真实的世界,当人们走进这个世界,透过梦魇般地狱的表象,却能听到直达人类灵魂底部的呼喊!

二、卡夫卡的悖论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卡夫卡的作品让读者时常感到荒诞离奇,但事实上却是真实的再现。他的许多作品犹如噩梦的重现,但他从来不把梦称为梦,而是将它们直截了当地作为小说的现实叙述出来,以最平常、最不引人注意的语气和态度进行叙述,就像描述一件最稀疏平常的事。他叙述的事件和境况常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叙述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却毫不惊诧。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这实属一件如噩梦般荒诞离奇的事情,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异常平静,主人公自己仿佛也轻松地接受了这一现实。米兰·昆德拉这样评论到:“就格里高尔这个甲虫式的人物而言,总的说来是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也就是非现实的,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而言,就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像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常被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描写,明显与常理相悖的事情发生得却那么合理正常,和真实交织在一起。这种由卡夫卡深入介入的表现方式在实质上是极为主观的,但在形式上又是完全客观的。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的悖谬观。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初唯一的、最为深切地体验到人的自由的真实含义的作家。他在作品中从多种层面上展现了人在生存中所处的介于自由与奴役、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尴尬境地,揭示了人在自由的追求与放弃上所体现的悖谬特征。

人的自由在形式上体现的主要是选择的自由。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几乎都是自由的:《判决》中的格奥尔格虽然被父亲判决去投河淹死,但是并没有人逼着他去这么做,他完全有选择不去投河的自由;《诉讼》中的约瑟夫·K虽然被捕了,却并未被关押、拘禁起来,反而有选择是否出庭的权利;《城堡》中的K.甚至是自作主张地跑到村子里来,他不仅享有绝对的人身自由,并且可以随时离开。表面看来,这些人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甚至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们的命运总是处于某种神秘的必然性之中,因此人的自由是相对于种种匿名的权威而言的,在权威的重压下的苟延残喘。这就导致了人们在寻求绝对的自由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自由,最终不得不与那些同他对抗的匿名的权威相妥协。

弗洛姆曾说,人自由了,可同时也就孤独了,这是一枚钱币的正反面。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自由是相对而又虚幻的,而孤独则是绝对而又真实的。这种孤独感主要体现于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人与自我的分离以及人与世界的分离。因此,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一方面渴望绝对的孤独,另一方面却又惧怕孤独,渴望与别人融在一起,以此逃避孤独的痛苦。然而,竭力逃避孤独,却只能使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从而陷入孤独的悖谬之中。

卡夫卡总是在作品中刻意描写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我之间扭曲的关系,正是这样的扭曲造成的人的恐惧感与孤独感。由于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几乎不可能,因此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似乎总处于别人的某种程度的误解中。《变形记》中的妹妹出于对主人公的“爱护”,坚持要把格里高尔房间里的所有家具都搬走,结果却给格里高尔造成巨大的伤害,并招来了致命的一击,以为这种“爱护”是建立在误解之上的。《判决》中的父亲把主人公渴望结婚的愿望鄙视为“因为她撩起了裙子”。《诉讼》中的K似乎专门在寻求女人的帮助,先是比尔斯纳小姐,后来是法庭听差的老婆,最后是这个小护理,可是这些女人都误以为K所需要的不过是男女私情,是肉体的安慰。

事实上,卡夫卡笔下描写出来的人物是真实的,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能性。他把生活中一些悖乎常理的荒诞因素加以显微化处理使之变得真实、可信。这些荒诞生活因素的艺术真实,经过显微化处理后,被一再地重复、强调,就跟世事人际关系中应有的正常关系脱了节,从而显示出情节上深层的荒诞性。与客观现实的真实相比,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更具慑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从总体上反映出客观荒诞世界的现实真实,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性的内心体验。读者通过这种整体合理化的艺术描写,更为深刻、真切地体察到了现实关系的内在荒诞性。

三、结语

卡夫卡创造的世界里充满着悖谬,危机四伏,而陷入其中的人根本无法找到出路。悖论作为贯穿卡夫卡思想和创作的一条主线,是了解卡夫卡最好的契机和切入点。它不仅给卡夫卡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创作也孕育在其中,并赋予他的作品以“卡夫卡式”的独特艺术风貌。卡夫卡在人们难以想象的精神磨难下,依然怀着极大的热情,执着地探寻着人的真实生存境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卡夫卡最终也没有找到一条出路,但是他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字描写本身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简介:杨欣(1984-),女,重庆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卡夫卡悖论
罗素悖论
夜深人静
《卡夫卡传》
视神经炎的悖论
海岛悖论
真与说谎者悖论
“帽子悖论”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