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启示

2013-02-01李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论语自主学习大学生

[摘要]《论语》作为孔子一生言行思想的记录,其中保留了大量孔子对于教育和学习的积极有益的思想。其中的语句不仅对古代读书人大有裨益,即使现代人读来也会获益匪浅。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大学中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试图通过联系《论语》中的积极有益的思想,找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启示,为提升学习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论语》;大学生;自主学习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和弟子们的言行经后人整理,被收录了在《论语》一书中。作为体现孔子本人言行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与学习以及教育相关的思想在全书中占用很大比重。而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习的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学、思、行”三个依次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在《论语》中,孔子通过与他人的对话,详细阐述了此三个过程之中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的原则。古为今用,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后,顿觉失去了高中时的快节奏的紧张感,而是显得较为宽松,很多课程的设置采取了宽松式的管理办法,老师们的督促作用不像高中时那么明显,而且考试验收也较为宽松。所以自主学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除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补充方法,甚至成为最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论语》中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之处,特别是对将自主学习作为重要学习方式的大学生来说。“学、思、行”三部曲作为孔子重要的学习自修之方法,将其延伸至大学生活中来,我们将会获得很多启示。

一、“博学”阶段

在《论语》中,孔子首先提倡“博学”。孔子所指的“博学”,并非漫无目的的什么都学。而是应该在立足本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博学”。这就启示大学生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或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无论是将来考研也好,考公务员也罢,亦或是毕业之后的就业也好,都应树立坚定的目标,为“博学”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而在具体的“博学”方法上,《论语》中所体现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五多”,即“多学、多看、多听、多记、多问”。这“五多”,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是具有非常好指导意义的方法,现在的学习条件,比起孔子时代是有着巨大进步的,这也为“五多”创造了条件。多学要求我们,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学习资源,学习更多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较好地完成“博学”的第一步,为“博学”提供一个量的积累。多看、多听、多记、多问可以说是广义上的多学,孔子说过:“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孔子还认为,在多看、多听的过程中,应该用多记来加深印象,即所谓“疑思问”(《季氏》)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较好的记忆能力,不懂的地方就应该问。在大学的自主学习中,多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诸如:网络问答平台,或是相关的学术论坛等,甚至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问题发给校内或校外的相关专家学者来释惑,这些都是不错的“多问”方式。五多的“博学”之法直到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方法,对于“五多”,我们不能拘泥于孔子的教条,还应立足于个人具体的学习特点,因地制宜,形成一套有着自身特色的学习方法,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这里还应注意的是,在“多问”的时候应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要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的积极心态,“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泰伯》)在发问之时应该“色思温,貌思恭,颜思忠”,(《季氏》)面色应该温和,态度应该恭敬,讲话应该诚恳,这才是渴望求知的精神。

孔子“博学”理论,以五多为基础,配之以诚恳恭敬的态度,二者又有机的统一于“博学”这个最终目的上,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中感知教材,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都有积极意义,也为下一步“思”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发展为理性认识开拓了道路。

二、“慎思”阶段

作为自主学习过程中承接“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思”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与“学”保持着密切关系。它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综合、归纳和演绎,形成自己的观念,达到理性的判断。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实在是最好的诠释。所以,在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学习知识与拓展思维二者要实现辩证统一,都不可偏废,王夫之在他的著作《四书训义》中说过:“致知之道有二:日学,日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薄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对于“思”孔子在《论语》中也阐述了他自己的见解。

首先,所谓的“思”并不是胡思乱想,应该要能够立足实际以所学内容为基础,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可以看出,离开学习和知识进行思考,就像无源之水,对解决问题并无帮助。其次,在思考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正是孔子对这种概括推理的思维形式提出的要求。在真我大量知识,以及培养发散思维时候,孔子对“思”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况,达到知识系统化。《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也?”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这里所说的“一以贯之”,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要经过严谨细致的思考,把“博学”而来的知识进行归纳,并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统一体。“一以贯之”的过程,也是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主学习中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化的过程。最后,孔子在《论语》中还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对待个人,还是对待知识,都应有自己的看法,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人与亦云。在此书中,孔子曾引用“商纣王”一事来比喻,他认为商纣王不一定那么坏,而只是因为他本人的名声不好,所以后世的人就把所有的恶行都加在他的身上。对待知识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后来的“亚圣”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他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总之,孔子重视思考在整个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更加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智力的开发,他提出的许多学习、自修的观点及看法对今天的大学生自主学习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将“思”作为与“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并牢牢的将二者统一于“行”中。

三、“笃行”阶段

“学”与“思”都是宏观上讲的学习,然而“博学”与“慎思”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与所思落实于“笃行”之上。孔子本人是主张学以致用的,他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这些思想就启示大学生,在拥有丰富知识、活跃思维之后,要将所学所思应用于自己的“行”。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应该和自己的道德是一致的,不能夸夸其谈,言行不一。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他还认为每个人都应少说多做,“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孔子在其论述中还明确提出“笃行”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不能急躁冒进,否则“欲速,则不达”,(《子路》)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目的。在实践自主学习成果的时候,也应该循序渐进,认清时间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还应对“笃行”的实践过程有着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曾子的一句话是最好的体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孔子在其语录《论语》中阐述了他对学习方法及学习原则的基本观点,他将学习分为“学”、“思”、“行”,三个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的阶段,使学习更加程序化,也更加有助于学习方法的改善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不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学习有极大帮助,而且对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或者自主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论语》作为一本数千年前人们的观念的记录,不免会存在一些当时时代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们应该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来对待,让这部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书在今天的社会里继续发扬它的光辉。

作者简介:李扬(1991-),汉族,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文学。

猜你喜欢

论语自主学习大学生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