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人与海》的艺术魅力
2013-02-01钟羽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本文将就海明威精湛的叙事艺术,深刻细腻的人物刻画技巧,高超的语言运用等方面,对《老人与海》的冰山风格进行粗浅的分析,力求让大家切实感受《老人与海》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作品;艺术魅力
《老人与海》是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作者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它的问世,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文学界掀起了一阵“海明威热”。它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以其丰富的内涵、高超的笔法,将海明威独特的“冰山风格”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人认为它有“荷马史诗般的气魄”,更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达到了西欧文学的极峰,其文笔之简洁,意味之深厚,直追希腊神话,而含义却够现代化,真是非凡的杰作”。它是海明威全部作品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部,海明威也因它而获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并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那种自然、精练的笔调,简洁的叙述,强烈的画面感,精湛的人物刻画等风格,在《老人与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一、寄深于浅,寄重于轻,寄实于虚的情节安排
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而让其余的八分之七在水下,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与耐人寻味之感。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以诉诸笔端的八分之一,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笔底波澜,感受到文字背后八分之七的分量。作品中那些精炼的语言总是给人无穷的回味,让人体察人物内心深处的细微波动。
海明威把自己的创作比做“冰山”,并用“冰山理论”来形象地概括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这种风格通常体现在对事件情节的节选上,做到厚积薄发;也表现在形象的单纯、主题思想的潜藏、感情的含蓄、言辞的简洁利索上。读者所能看到的和所能计算的体积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水深处的才真正是冰山的全部,而这一部分只能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强有力的悬念,感人的人物形象,惊心动魄的人鱼搏斗的场面描写,凝练含蓄的语言,在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透过这简单的故事,你却能感受到其中浓厚的悲剧意识、强烈的宗教意识、鲜明的寓言味道,鲜明地感受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的主题。而这些,都是作者运用高超的叙事艺术,隐藏在情节之外的。而这正是海明威的“冰山风格”。
作者显然有意把多层次的含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老人与海》在题材所限的范围内几乎达到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处理方法谨严、注意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行文简洁而内涵很深。另外,和极大多数巨著一样,海明威的这篇小说读起来可有不止一层的意思。一方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带有悲剧性的冒险故事。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寓言,它描述了人所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再一方面,这是带有宗教意义的一种隐喻,作者不引人注目地给这一主题添加了基督教的一些象征和比喻。他容许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在两个领域中活动,这两个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注意写实,有着动人的情节;另一个则侧重道德说教,充满象征的意义。
海明威在场景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对话等方面能够做到冷静客观,让事实代替自己讲话,既简洁精练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认为,冰山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使露出水面的部分坚实牢固,亦即画面鲜明突出,生动逼真,有实感。应该把一切可以抛弃的东西,全部抛掉。凡是抛掉的东西都进入水下,这样才能使冰山坚实牢固。读者通过这坚实牢固的冰山,仍然会感到被抛掉的东西的存在。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对老人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只是进行简单交代,将笔墨集中在后三天,侧重写圣地亚哥如何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如何和大鱼周旋,如何和鲨鱼搏斗。海明威忠于他一贯的写作方法,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行动,诸如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鱼上钩后如何跟它周旋,最后如何把它杀死了绑在船边,以及如何和一条条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丝丝入扣地用白描手法细细道来,用对话的简洁、明快、有力,修辞的干净,韵调的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海明威使用的语言和刻画的形象鲜明具体,但是他的主题却含蓄隐晦。初读他的作品,似乎一目了然,但细心阅读,又不免感到寓意深远。使这些外在的事件表现出内在的含义,不用解释,也无需说教。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
冰山的风格,是海明威的创作个性的完美表现,反映了他的美学观。因为海明威创作个性中的“迷惘”和“硬汉子”特征,只有在同冰山的风格结为一体时,才能使海明威成为海明威。作品中,圣地亚哥同厄运抗争,那打不败的精神和风度,以及小说所蕴涵的象征意义和作者深邃的思想构成了水面水下两个部分。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小说的成功所在。
第二、凝练含蓄,简约透明,富于象征的电报语言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在塑造圣地亚哥时,很少使用描写手法,更少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而尽量代之以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老人与海》中对话极少,而在这极其有限的对话中,作者同样运用一些句式简短、词汇准确易懂,如打电报式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这种简洁凝练的对话,把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一目了然地摆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亲身在旁听到之感。海明威的小说言近而意远,平白而蕴藉,将简约的文风发展到尽善尽美。这些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这些在《老人与海》中,突出地体现为叙述凝练、行文流畅,情节和景物之间达到完美和谐的融合。在《老人与海》中,他能够以冷静的观点,流畅的笔触,简短的造句,单纯平易的用字,写出了极其复杂的情绪,极其复杂的场面,却没有在其中暗示他要写的是什么,他的注意点在哪里,他只是将几个人几件事情不分上下的列在一起,琐碎地写着他们的动作和对话,但是结果却能使你获得他所趋向的效果。这具体表现为,不仅小说中的人物不要思索只要动作,更使他的小说本身不要题材只要风格。他能运用任何一种、任何一段题材来衍成一篇小说,里面没有中心人物,没有故事,没有发展,没有结束,可是却能够使你从头至尾读下去而不觉得空虚。
在人物的描写中,作者更注重了性格的刻画。往往只是寥寥几笔,便把圣地亚哥带有伤感色彩的英雄式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是个“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的老头。长期的海上捕鱼,给他的双手留下了一道道数不清的“深深的疤痕”。这完全是一副苍老、憔悴的模样。但作者又赋予了他个性化的一面,“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所追求的“硬汉子”性格:精神上永远是孤傲、自信的,尽管生活中常不走运,孤独贫困,屡遭磨难,但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清新了。行动上永远是坚韧、顽强的,在失败面前,他坚决否认失败的可能性,和鲨鱼搏斗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仍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即使在失败后,仍能够保持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从语言表征来看海明威的作品,其语言的确与简练、准确的新闻报道语言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他不是一味地陷入在那个严格规定的文字圈子里而丧失个性,而是在这种坚实的语言驾驭基础之上,通过艰苦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第三、巧妙自然,高超精湛,富于独创的叙事艺术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时称赞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老人与海》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它体现了海明威独特的散文风格。《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人物只有老人圣地亚哥和小孩马诺林两人,情节也不算复杂。从表面看老人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并不屈服,诚如他所说的:“—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部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是一曲打不败的失败者的赞歌。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按照故事的发展叙述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的遭遇。小说开门见山地破题,一开始就用寥寥几笔把整个故事点了出来:“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逮住。”接着就介绍了老人的外貌和家境以及他和马诺林的情谊,然后把故事逐步铺开。
作者在描写人物时特别注意传神,以简洁的字眼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写圣地亚哥老人,“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尽管皱纹、疙瘩和伤疤象征着生活对老人的摧残,但老人的眼睛却反映了他的乐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在朴素的叙述中常常衬托着五光十色的景物描写。老人在海上3天3夜,风云变幻莫测,小船由近而远。“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深蓝色,深得简直发紫了。”用颜色的变化来显示海水的深浅,告诉读者老人与小船离港湾越来越远了。海上的日出,在水中映出斑斓的异彩,云块的聚散预示气候的变幻的逼近。这些抒情笔调使小说的叙述大为增色。
如果说海明威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寥寥几笔就能够勾勒出一幅清爽光鲜的画面,那么,他的叙事艺术则具有持续性,以藏而不露的流动支撑着人物的活动。也正因如此,形成了海明威独特的叙事风格。
冰山在海里移动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1/8露出水面。而这就是海明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正是《老人与海》的艺术价值所在:凝练、深沉、耐人寻味。作者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在一个单纯的故事里蕴藏了深刻严肃的哲理意义。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代文豪文字里所蕴涵的让人深省的内涵。《老人与海》也正因此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钟羽(1979-),女,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