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建构主义对教师培训的启示

2013-02-01胡南冯海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7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中小学建构主义

胡南 冯海英

[摘要]通过对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的深刻剖析和理解,结合当前中小学的情况,分别从上述三方面着手,讨论了当代建构主义观点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为今后中小学教师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小学;教师培训

一、当代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1、知识的“解释性”、“创新性”及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在强调教育内涵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从培养数量充足、学历合格的教师走向培养质量精良、能力优秀的教师。然而与教育发展的这种要求相比,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的作用还相对有限,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还有诸多要改进之处。在此,建构主义知识的“解释性”与“创新性”启示我们,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首先注重的不是知识多少的获得,而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的把握。要想紧跟时代和前沿的发展,就要对把握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有所了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把握“中小学教师知识途径获取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这一主线。

2、知识的“指导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教师培训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启示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只强调知识的内容及对其的把握和理解是不够的,应该更多的倾向于让培训教师理解这种知识的“指导性”,即要将普适性的知识置于千变万化的具体环境中,从而使环境与知识均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知识一旦被具体化,就能够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知识也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改变自身的呈现方式,完成其“再创造”过程,来充分体现它的指导性。

3、知识的“理解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知识的“理解性”,启示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要将“因材施教”的思想普及到每位接受培训的教师,并强调其努力实施的重要性。由于知识具有“理解性”,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着不同的新的经验。由于他们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均不相同,在同一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努力践行“因材施教”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由于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对教师教学新观念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但正如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样,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讲,教师无疑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参与者、指导者,而不是学习的领导者、强制着。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即学习者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要求我们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和文化等大环境对学习者的引导和促进,将学生学习的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也应该更加注重从课外、校外等大环境中去寻找启示和教育契机,将课堂内外的知识有效合理地连结起来,使学习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三、当代建构主义学生观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启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止是知识的呈现着,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当下的想法,洞察他们想法的来源。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启示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在充分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后,再给予指导和建议。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也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把握,可谓“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胡南,女,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冯海英,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中小学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