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
2013-02-01何永福
何永福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其主要倡导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先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认基础上的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关键词】驱动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艺术
信息技术课是一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本人就一年多来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体会。
一、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要求每一位学生编制一份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中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各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手个知识点:(1)Word中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在PowerPoint幻灯片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全家福简介。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问题,一些是以前已学过的,如文字输入、图片的插入、艺术字的使用和背景简单的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图片、文本等自定义动画、声音的插入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5-15分种,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任务)。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让他们玩一会益智游戏等。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我觉得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以下几点:
1、任务不宜过大、过难,应符合学生的特点:“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符合学生特点,还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
2、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3、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