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韵味说角度欣赏《鲁迅先生记》译文
2013-02-01铁峥
铁峥
【摘要】散文也被称为美文,因为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创作特点,因为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英译版本《鲁迅先生记》为例,结合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来欣赏分析散文翻译。
【关键词】美文;刘士聪;“韵味”说:散文翻译
一、引言
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在各种文体当中它的边界是最模糊的,因为它选材广泛,作者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借事抒情,甚至可以仅仅表达感情,也可以随意涂鸦,内容仿佛信手拈来。正如人们常说的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其结构较为灵活,语言又不像诗歌那样受到韵律的限制,不拘于形式,清新自然。但是主旨很明确,看似形式松散,实际上通篇文章紧凑集中。一篇优美的散文确实能够体现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功能,在文学方面的深厚功底,正所谓收放自如。
散文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受到亲切感的文体,语言质朴,然而处处都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善于“传情达意”,这是散文这种体裁明显优于小说的一个功能。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在这里,我理解的“诗意”不仅仅是文字流畅,语言优美,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亲切感的流露,这种“传情达意”可以很快拉近读者跟作者之间的距离。
近期我读了刘世聪先生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一书,感觉获益良多,特别是先生在书中提出的散文翻译“韵味”说,别出心裁。本文将结合“韵味”说分析下萧红先生的《鲁迅先生记》的译文。
二、译文作者及其理论
刘世聪先生乃南开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和发表《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红楼译评一(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与英汉互译长篇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等各种译著、译文、论文数十篇。刘教授的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韵味悠长的特点,他因为提出了散文翻译“韵味”说,并且贯穿与自己翻译工作的始终,因而在翻译界独树一帜。
他认为文章的韵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即声响与节奏,作家为了使作品读起来琅琅上口,会利用声音来达到某种目的。散文虽不像诗歌那样拘泥于韵律,可是也讲究某种自然流畅的节奏。第二方面是意境和氛围。作者的修养、志趣、精神、气质通过他在作品里创造的形象营造出来,在作者营造出的这种超越具体形象的环境下,读者仿佛感同身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第三个方面指的是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每位作家因为成长经历,性格,所处环境的不同,都具有不同的风格。每种语言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和作者本身的气质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准确的传达出原文的意境跟情感,每位负责任的译者都应该仔细研究原作者的背景,气质跟语言风格,这对于翻译尤其重要。
三、原文作者与原作解析
《鲁迅先生记》的作者萧红女士,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有着像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在萧红的文学路上,鲁迅发挥着导师的作用。1934年,萧红与萧军一起到达上海,他们与鲁迅的交往十分密切,得到了鲁迅的指导与鼓舞,鲁迅对她的《生死场》给予了高度肯定,为其校阅并写序言。鲁迅将萧红介绍给了茅盾、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萧红的好朋友,对其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人际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萧红等人的作品,由于萧红因为反抗封建家庭离家出走,所以她一直与寂寞相伴,因此鲁迅和许广平不仅在创作上指点她,还在生活上像亲人一样照顾她,让萧红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由于儿时的经历,萧红对这种关怀倍觉难能可贵,这也就是为什么萧红对鲁迅怀有一种类似亲人的情感。1936年,鲁迅先生在上海去世,萧红在日本闻得噩耗,痛苦不已。萧红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也人性和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善于捕捉细节。她将“改造国民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的散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四、译作分析
自从回国之后,萧红连续写了好几篇文章纪念鲁迅,《鲁迅先生记》就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38年。这篇文章充满了真情,读起来让人忍不住落泪,而英文译者刘世聪教授很好的把握住了这种情感,将作者的感情传达的很到位。我们将主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刘士聪教授的“韵味”说具体地赏析一下译文。
1、声响与节奏的艺术再现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西方人喜欢逻辑思维,长于分析;而我们中国人则喜欢具体,重视形象思维,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各自的语言,形成了中英文各自表达上的差别。刘教授的译文行文流畅,用词贴切,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译文进行了重组,强调了译文的节奏美,使译文读起来也通顺流畅。
如原文第一段: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刘教授译为:Mr.luXunhadaplantpotinhissitting-room.ItlookedlikethejarEuropeanwomenfetchedwaterwith,asshowninpaintings.Itwasofabluish-gray,withafewripplesnaturallyembos-sedwithitsownglaaze,andithadahand-leoneachsideclosetothetop.Plantedinitwassomeevergreen.
中文句子很长,一句下来,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可是假如翻译成英文也是一句的话,就容易出现语法错误,读起来就觉得别扭。很显然译者把握的很好,将句子拆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句说鲁迅家里有个花瓶,比原文稍稍变化了一些,把这句话地主语换成了“鲁迅家里”。接着第二句话就顺利成章了,描写这个花瓶看起来是什么样的。第三句说明花瓶的颜色和瓶耳。最后一句话描写里面的万年青。这样子条理很清晰,让人觉得节奏感很强。我们自己在翻译的时候也要使译文的句子长短适度,节奏匀称,
2、意境和氛围的艺术再现
萧红当时心情很沉重,当她再次来到鲁迅家,满目所及都是熟悉的人或事,然而物是人非,她最好的导师和亲人一鲁迅已经不在了。所以整个氛围是哀伤的,这一点,译者把握的非常好。这一点体现在译文的思想情感和语义方面。
例如这一段: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快进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留在桌脚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刘教授译为:Itwastowardeveningonewinterday.Thesitting-roomdownstairswasdim.Mr.Luxunwassmokingaciffarette.Whenhetookitawayfromhislips,hold-ingitbetweenhisfingersatthecomerofhisdesk,smallpuffsroseashighasthetopOfhisgrayishhairand,furtherup,theywerenolongervisible.
这一段是萧红怀念她第一次去鲁迅家的时候所看到的鲁迅的样子,十分家常亲切的形象。原文当中鲁迅吸烟的细节很生动,仿佛触手可及。译文加上了几个很普通的动词,例如“took”,“hold”,鲁迅的形象立刻生动了起来。
还有这一段: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的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古人那么悠远了。刘教授译为:Mrs.Luwouldchatwithuswhilemovingfromoneplanttoanther,checkingifanyofthemhadturnedyelloworneededclippingorwartering.Shewouldkeepherselfbusyinherroom.Sometimessheexaminedtheevergreen,sometinesshetalkedofMr.lu,infrontofhisphoto-graph,asifofsomeoneofreomtepast.
这一段的氛围是非常温馨的,许广平好像家人一样,原文的前两句接连有好几个动作,翻译的时候把握不好就容易失去了原文的味道,可是译者用了两个动词就把原文的前两句连贯起来了,“chat”,和“check”,保持了原文的基调,有具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
散文尤其擅长“传情达意”,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只有保持和再现原文的意境和氛围,译文才能保持原文所具有的原汁原味的感情。文学翻译家茅盾认为:第一,要翻译一部作品,必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更须真能领会到原作艺术上的美妙,还不够,更须自己走入原作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这番话说的就是体会原文意境跟氛围的重要性。但是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境,还必须依赖与译者的选词用句,只有准确的词汇表达,灵活多变的句式才能使意境的传达落到实处。
3、个性化的话语方式的再现
上文中已经谈到,每位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那么译者对于原作者话语方式的研究就显得很重要了。萧红的语言风格就是简单、质朴,不事雕琢。这篇文章更是风格朴素,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赞美的辞藻,只是以一种仿佛聊天的语气,将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娓娓道来。让人觉得真实不造作。译文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这一段: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原文中两处用到了“又加上”,这是口语中常有的现象,这两处都是解释说明的意思,所以不用刻意译为“and”或者“whatsmore”,这样反而刻意,不流畅。因此译者把这一段处理成:Later,asIgottoknowthembetter,Iwentuptotheblacktabletoseetheplantonceortwice.ComingfromthecoldIalwayswonderedwhythisplantdidnotwithereveninwinter.
四、结语
散文经常被称为美文,包含很多种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心灵美、风格美。正如黑格尔把这些美称为是“一种内在的生气、精神、灵魂、风骨和精神。正因为散文这种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征,我们在翻译散文时除了要注意语言语义的准确,还要注意情感精神风格的正确传递。通过使用刘士聪的“韵味”说对《鲁迅先生记》的译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由于“韵味”说自身的优势,它特别适合指导我们的散文翻译。刘士聪教授用词简单质朴,语言琅琅上口,行文紧凑,因此完美地传达出了原文的神韵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