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的认识与改革
2013-02-01雷健
【摘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中重要的组织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工资收入分配方面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近几年来更是层出不穷,推陈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收入;认识与改革
一、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九五六年,我国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制度开始了第一次改革,改革的思想是:“低工资,多就业”。由于缺乏经验,本次很多问题发生,如:干多干少一样、升官不升薪等问题,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一九八五年开始了第二次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工资而分为四部分: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奖励工资和工龄津贴。较好的消除了“吃大锅饭”,从而较好的体现了按劳分配的思想。
在一九九三年,市场经济逐步起步,在这时开始了第三次较大规模的工资体制的改革,这次改革是初步将工资制度与标准和机关分开、克服了平均主义等等方面。缺陷表现在:工资收入水平偏低、调控体制不健全等方面。二零零六年进行了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第四次改革,这次改革包括:将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其在工作单位的绩效、职责紧密联系起来,完善工资的增长机制,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现行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不同地区、经济行业类型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从二零零五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上来的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来看,首先存在不同地区上的差异,最高省的收入比最低省的收入相差一千零六百五十五元。东部地区的收入分别是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的1.52倍、1.52倍、153倍。在行业类型中,事业单位介于机关和企业之间,而农牧业位于全国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末。而全国排名前三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业,分别是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的2.21倍、1.75倍、1.49倍。而后三名则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农牧业。
而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情况的原因是:在“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这样的方针下,所以东部快速的进行改革开放,因此发展比较迅速。而行业经济类型的差距过大的原因在于,有些国有企业,由于多年投入资金投入很多,还缺乏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因此工资增长很快。还有一些集团在市场经济下,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处于破产边缘。当然其中还包括很多原因如教育程度的差别和有些行业垄断等等。
2、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对事业单位的工资收入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不同事业的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监督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探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这就造成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其中包括:要建立怎么样的机制才能适当拉开工资档次,生产要素怎样全面的与市场相衔接等方面。
三、现行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思考
1、改革原则与目标
现行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原则是:要坚持效率优先,还要公平,防止收入的两级分化。还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建立适应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制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重视人才和知识,只有在人才的作用下,事业单位才能在市场经济下立足。
现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要扩大单位内部的自主分配权。可以自主高薪招聘急缺人才。鼓励单位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及不影响单位利益下,进行科研开发及推广工作。根据单位本身性质与管理和经济来源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工资分配办法,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
2、减小收入差距
当今中国经济增长很快,大量的财富被创造出来,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方经济收入不断地被拉大。这样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对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鉴于这样的情况中共中央在零五年提出了“补低、扩中、调高”的方案,这次的“扶低”提高了社会保障对象的补助标准。
3、实现按劳分配
事业单位虽然属于不是盈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但是其仍然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所以事业单位的按劳分配是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自身活力、推进事业单位以聘用为基础的人事制度的需要。这样有助于人们把资金、技术等更好挖掘出来,促进各种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可以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
四、结语
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收入分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回顾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揭示现行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设想与展望。
作者简介:雷健(1972—),男,汉族,陕西合阳人,西安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事业单位(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