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的开发与整合
2013-02-01杨新波
【摘要】唐宋八大家散文以其文化底蕴深厚,语言文字优美,写作技巧高超等特点被选入新课改高中语文系列选修课体系中。但唐宋八大家散文教学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在实际效果上可能并没有达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困境首先就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开发与整合。
【关键词】语文;唐宋八大家;新课标
一、找准切点,灵活融通
选修与必修的差别是必修重基础和普及,选修要提高和发展。因此选修课对学习的要求自然更高一些,课堂的容量自然更多一些。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并且强调二者的紧密联系,师生就更要把握其内在的关联,加以整合融通,用必修促进选修,用选修深化必修,彼此促进,相互提高。按照通行课程计划,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课时是10周共36学时。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如此短时间内集中学习,学时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尽早切入,和必修课程融会贯通,在必修部分学习时就增加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部分篇目,给学时创造接触的时机。
学必修课时就可以用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为拓展资料与辅助教材,即使将来不选这门课,也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完成了部分选修任务。学生如果将必修教材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与教师补充的选修课中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建立起联系,到了学习选修课程的时候,肯定会对已经熟悉的内容情有独钟,在具体的研习和探究过程中,一定会加倍地投入。以选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篇目最多的苏教版为例,必修一:讲《劝学》时补充《进学解》,讲《师说》时补充《原毁》,讲《赤壁赋》时补充《后赤壁赋》;必修二:讲《六国论》时补充《桐叶封弟辩》;必修三:讲《鸿门宴》时补充《留侯论》;必修四:讲《秋声赋》时补充《丰乐亭记》;必修五:讲《陈情表》时补充《泷冈阡表》。这样必修教材中的大多数文言文就与选修课唐宋八大家散文建立了联系。
当然要注意的是在补充相关篇目时要求不能太高,还应以必修课文的鉴赏探究为主,融通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即可,以激发兴趣、拓宽知识面为主,否则会加重学生负担,事与愿违。
二、突出重点,选中有选
新一轮高中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集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为一体的高中语文新课程。选择性是一个重要特征,这就是说新课程给予师生从个人的兴趣、基础和特长出发独立选择的权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必修课中,每个专题和模块内部也都有不一样的学习资料,供师生选择,这在此前的课程体系中是很少见的。以苏教版必修二中的“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专题为例,其中第一模块“一花一世界”的题目下就写明:“请从下列A、B两组材料中任选一组,分别鉴赏散文的意境之美和细节之美。”新的课程标准对“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是“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重点,加以鉴赏研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修教材的难度较大,容量不小,但只有10周左右的时间,而高中生古文鉴赏的基础还显薄弱,假如每一篇都精讲细析,多加揣摩,深入品味,最终只能是贪多而嚼不烂,连最最基本的朗读体验这一目标都实现不了,也就远离了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的目标。如果用传统方法和传统经验来教的话,教材内容肯定教不完的。教师教选修课时一定要先克服“不敢选”、“怕遗漏必要的知识点”的传统思想,精心选择重点篇目详加研习。目前各版本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修教材都标明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这也是在提醒教师与学生在研习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处理,有取有舍,可以突出重点,选中有选。
三、重组篇目,构建专题
这里说的篇目重组,是指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体例,对所选篇目重新进行组合,围绕一个人文话题,深入文章核心,探析思想内容,构建新的专题,充分挖掘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再现其中灵活创新的笔法和充满睿智的思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探究的能力。这种做法可以在讲解新内容时使用,也可以在复习课时加深理解、融会贯通时采用。
选修教材原有专题有其优势和目的所在,如以作家为专题,可以对某位作家的各类作品及其风格详尽、全面地研读,并对作家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有系统的了解。而构建人文专题可以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汲取唐宋八大家散文中传统文化的人文观念,对作品中相关的文化内涵挖掘、梳理和整合,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获取精神的滋养。
这样做,还能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与当今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必修教材人文话题的基础上,从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汲取高尚情操,促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以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修教材版为例,笔者构建的人文专题大致有以下几个:《留侯论》、《朋党论》、《桐叶封弟辩》可以构建为“独到的见解(或发人之未发)”;《原毁》、《朋党论》、《张中丞传后叙》、《段太尉逸事状》构建为“君子的高度”等。
这种组元法,只是对文本组合的一种解读,切不可禁锢了学生的多样思维,更不可强加给学生。老师可以提出初步建议,具体专题的构建,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定会发掘更多的专题,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滋养。
总之,新课标在编写教科书的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个体优势,参与课程建设。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学会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开发与整合,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唯有如此才能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杨新波,淮安市楚州中学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