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借鉴价值

2013-02-01陆金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借鉴教育理念论语

【摘要】通过对《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之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就这些理念对当代教育工作的影响展开探讨,试图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寻找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借鉴。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理念;借鉴

教育理念是由教育主体对教育及其现象进行思维的概念或观念所形成的,是理性认识的成果,它包含了教育主体关于“教育应然”的价值取向或倾向,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教育理念是反映教育思维一类活动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主张、教育看法、教育认识、教育信念等都在理念之中,而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诸概念的共性。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倡导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对于他所创设的私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由“学在官府”向“学移民间”,实现了时代的跨越。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尊重生命个体,包容不同的思想甚至是对立的思想。记录孔子与其弟子精彩答问片段的《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颇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孔子以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利接受教育,才能从政。直到孔子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逐步下移,这就为设立私塾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在这时开始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般的解读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有教无类”折射出孔子秉持的平等教育观。直至今日,这一理念切不可生搬硬套,毕竟如今学生已经没有旧时代的贵族平民之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个别教师仍然有意无意地以学生的家庭背景来挑拣学生。如果自己的班里分来智商稍低或者比较调皮捣蛋的孩子,更是抱怨不已,恨不得孩子换班转学。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毕竟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绩效工资、评优晋级均与学生的分数挂钩,关键是教师应该如何正视自己的荣辱得失问题。

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据《颜渊第十二》记载,同是问政,针对不同的学生,孔子也有不同的回答。子张缺乏诚实,有点好高骛远,故孔子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夏做事沉稳,注重实践,但容易被小事所蒙蔽,所以告诫他要“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心浮气躁,缺乏耐心,爱指手划脚,故孔子要求他“先之,劳之。”仲弓以德行著称,孔子认为他最适合从政,进而从表率、宽容、荐贤等方面进行疏导,“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类似因人而异的解答,在“仁”和“闻斯行诸”时,孔子也是综合考虑弟子的不同特点而给出不尽相同的答案,这些都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展示。因材施教,就是承认与尊重个体差异,不强求每个学生都成为“通才”、“全才”,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进而给予不同的教诲。

三、适时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善于启发式教学,不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要举一反三,躬身笃行。孔子推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在通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就是由此而来的。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先肯定了子贡关于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裕却不骄傲自大的看法,进而指出,“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乐于真理,富裕了却谦虚好礼”。子贡深受启发,由此追问,“《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由于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触类旁通,推知另一件事,因此孔子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正是“举一反三”生动的事例。启发式教学法在教育史上历久弥新,被教育界所津津乐道。尽管如此,由于现在一些小学教材内容繁杂,课时安排有限,很多老师不得不赶课,于是与“启发式教学”相悖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时常出现,教师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而为之。

四、海纳百川,教学相长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学生也并非是被动式吸收,而是教师与学生可以平等交流,畅所欲言,做到互相促进、共同学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孔子同其弟子的教学实践中鲜明地贯穿“教学相长”这一主线。孔子鼓励弟子们坚持以“仁”为标准,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在“仁”的面前学生不必谦让于老师,弟子不必顾及师生情面。孔子海纳百川的胸怀,在《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如孔子当弟子巫马期的面欣然坦承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言意之下是我很欣慰,一出现错误,就有人给我指出来。据《阳货第十七》记载,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要一个人为父母守丧三年,与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之久,不可理喻。众所周知,孔子在维护道德纲常、规矩章法方面,绝对是形而上学的。宰予发难,无疑是对孔子“无改先人之道”的公然挑衅。孔子不迁怒,只得反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宰予自信而坦然地回答:“安。”孔子日“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孔子只好重复了两遍,等宰予走出屋外,孑L子摇头叹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尽管时常有学生对自己大胆否定,但孔子皆以一颗博爱之心来容纳,从不摆出架子压制学生。对于宰予这样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孔子充分施展其能言善辩的优势,带其周游列国,曾经被孔子训斥为“朽木”的宰予最后还成为“孔门十哲”之一。

五、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古代先哲们认为,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为“善”,孔子亦然。孔子言“学”,常与“行”相随,如果一个人能够表现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种人称得上“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而对于夸夸其谈,只说不做的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只是会“巧言”的“馁者”罢了。孔子教学生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他还教诲弟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更进一步的,“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皆表明了孔子以行为达不到言语的程度为耻辱的,他自己肯定是这样,当然也要求学生这样。如今,由于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绝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的多,在家里“习”的少,家长们更是铆足了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只求孩子学习好,其他家务活统统包揽,剥夺了孩子习劳的权利,是值得深思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凝聚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实践,揭示着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它们之间并非是孤立的,而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其所倡导的理念为后人所赞颂,并加以延伸与拓展,当前教育界的很多提法,都可以追溯到《论语》。如前所述之外,孔子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如赏识教育、学思结合、循序渐进、倾囊相授以及终身教育等等,处处闪耀着教育的光芒,对当代教育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陆金娥,江州区江南一小研究方向:教育。

猜你喜欢

借鉴教育理念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