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2013-02-01刘小琴
刘小琴
【摘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在预习中充分体现出来。预习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对文本进行前期学习之后,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于预习,我们要重视反馈,明确要求,让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预习;反馈;要求;全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预习要有反馈,要落到实处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布置预习的作业,但却未必会像批作业本一样去认真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人都是有惰性的,若没有一定的监督措施,有些孩子就会偷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个观念:预习作业就是没有作业。这样,布置预习作业就是空谈。因此,布置预习作业以后,第二天上课之前老师可以翻翻孩子的课本,看看上面有没有预习的痕迹,课堂上让孩子读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等,对做得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完成的要给予一定的惩戒。根据孩子的预习情况设计分层的作业,以此来激励孩子认真预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二、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
平时,许多同学一听老师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了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其实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但还远远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预习昵?具体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读——是预习中最基础的一步。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样说来,预习中学生自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
划——这是预习中的重要一环。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太明白的语句。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遇到的这些问题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先自己尝试着解决。
思——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积极思考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在预习课文时,思考问题,并进行质疑,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
查——查找资料。有一些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学起来才更轻松。学生查找资料拿到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把语文课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查找和整合资料的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预习时的总体要求,我们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还要结合上面这些总的要求,从每篇课文的实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预习提示,让他们有的放矢地进入课文的前期学习,预习才具有实效性。我曾经听过一个老师执教的《望月》第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就让孩子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孩子们交流得十分热烈,当老师让他们小组汇报时,孩子们无论是朗读还是谈对字词的理解甚至小标题的概括都非常到位,对课文的梳理一气呵成,老师除了适当的点拨之外几乎没有多说什么,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如果没有明确有效的预习指导是根本不可能达成的。课后,与上课的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到老师根据第二天课堂上的教学目标设计了预习纸,让孩子们进行了预习。老师把每个孩子的预习纸都认真进行了批阅,掌握孩子们预习的程度,再据此调整后面的教学。因为有了扎实的预习作铺垫,课堂上才会呈现出开放的精彩。可见只有预习充分了,我们的课堂才会行云流水,不会一步三喘,疙疙瘩瘩,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三、预习并非是第一课时之前的专利
《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是: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也就是说,只要课文没学完,课前都可以预习。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可见,预习还包括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体会等,而不是单纯的读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文脉而己。所以,预习只在第一课时之前是个误区。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讲《孔子游春》中“论水”这一部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水的这些品性,一定让你联想起与水有关的成语、名言、诗句、学过的课文、故事、人物等等,再细细默读这段话,想想它的意思,写写自己所想到的。我想:虽然这段话是有些难度,但是我给了这样的提示,他们肯定能想到很多。可是没想到全班交流时能说出点什么来的学生很少,课堂总是陷入沉默,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只能不停地提示,老师替代明显,变成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课上完后我很苦恼:为什么学生会无话可说呢?帮助我磨课的周主任经验丰富,她说:“课堂上你给孩子的时间太少,况且以前学过的内容可能孩子一时之间也想不起来。你可以事先布置预习作业,给他们多一点的时间去阅读、批注。”我很惊讶:“这也可以预习吗?”周主任说:“怎么不可以呢?每一节课之前都可以预习。”我决定试试看,便在班里提出了预习的要求。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由“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想到了《长江之歌》,想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由“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想到了霍金,想到了海伦凯勒……课堂一扫上次的沉闷,不断有令我惊喜的资源生成。比较两堂课,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别,预习功不可没。课前预习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复习旧知,并以此来帮助学习新知。通过这次上课,我明白了预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是第一课时前的专利。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钻研,好好地利用预习这个平台,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更轻松更有效。磨好“预习”这把刀,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砍到更多的“柴”。提高课堂效率,从抓好预习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