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育的手段与目的

2013-02-01姜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功利性

姜奕

【摘要】杜威极力批判了为遥远未来做准备的教育目的观,认为这种目的不能启发一个更自由、更平衡的活动,反而阻碍活动的进行。他认为教育没有超越自身的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即生长,是促进儿童和社会成员个性形成和创造力的自由发展。

【关键词】教育无目的;功利性;教育即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养成了追问一切事物目的的习惯,有人说语文是最没有用的一门学科,语文书发下来一天就看完了,作为主课的语文反而让学生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人们不禁想问: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用。看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一直以来,我们教育的目的性,功利性都很强。老师说你学习不好将来对社会有什么用,父母说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社会上说学习改变命运……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功利性影响到了学生的功利性思维,如果学生在未成年就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以功利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切,这样的人生必将是单调乏味的。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功利性,对我生存、就业没有帮助的知识我学来何用,另一方面是大家忽略的知识以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杜威说:“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梁漱溟在《谈戏》这篇演讲中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说:(人类)最大的毛病,是把一切的生活都一节节地化为手段,凡事总先想想为着什么的。譬如,为何念书,为的是将来做事;为何做事,为的赚钱;为何赚钱,为的是吃饭、养家等等。

反思我们中小学教学的目的是单调而统一的,从小的方面说就是考一个好大学,没有父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以后唱歌或者考古,认为那不是一份正经职业。于是很多在十几岁有着各种天赋的孩子都为了分数而放弃了梦想。教育目的从大的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和政府的行政行为,由其从国家权力和利益出发训练合格的公民。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自我实现的目标、人际关系的目标、经济效率的目标和公民责任的目标;前苏联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否则)这个思想不能应用于社会的全体成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有名义上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只是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

杜威说的教育无目的,是说教育之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他本身,教育本质上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延续是同一件事。如果学习过程本身不能为他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教育就出现了偏差。说苦读书的必要性,说未来竞争的恐怖性,说中学生活就是读书和做题,这种规定只能让学生厌恶学习,我们要引导着学生爱吃、爱玩,爱生活,也爱学习。学习不是为了将来怎样怎样,学习就是今天学好了,今天就能体验到收获的快乐、体验到认知的满足。

中国有一句话叫无欲则刚,在教育上可以理解为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反而能更扎实有效地学到知识增长智慧。类似于美的无的目的的目的性,无目的是为了更好掌握知识这一功利的目的,这样当我们成年后,脑子里就拥有人类的整个一部历史,这个历史激励我们追求我们更加美好的人生,按照自己的愿望独立的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开辟了教育领域的新视角,学校教育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帮助学生安全地渡过从懵懂到成熟的转变,他从儿童本身出发,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目的,都在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生存的世界,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从真正意义上关注了儿童的发展,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或者如祁尔德所说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猜你喜欢

功利性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大学生功利性学习误区探究
学校教育中区别对待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