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霸王别姬》对于原著的改编
2013-02-01王鉴
王鉴
【摘要】从原著作者的人性思想到电影商业化及光与影的蜕变中,小说原著完成了从有限范围的娱乐到传媒、大众娱乐的转变,《霸王别姬》既是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原著已从根本上被颠覆,《霸王别姬》中作者的独立女权和女性主义视角已经为大众的欣赏视角所替代。
【关键词】霸王别姬;原著;改编
一、《霸王别姬》文学真实性与影视再创作的背离
霸王别姬是香港作家李碧华许多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之一,小说依然承袭了李碧华的一贯风格——女性主义,挖苦、嘲笑男权主义是小说逻辑出发点,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基于女性的挣扎。这种挣扎,有对整体社会意识的有意颠覆,抗争的情节在小说中无处不在。这种立足于女性主义视角的价值理念、生存审视,正是李碧华小说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更具有人文和历史内涵的根本原因,使《霸王别姬》被赋予了更深更远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从文学角度来说,李碧华的《霸王别姬》是成功的,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人物刻画极其深刻,对白丰富,行文极富韵律,节奏明快,离奇的故事情节很为电影剧本改编而青睐,所以《霸王别姬》获得大导演程凯歌的赏识。
但真实的事实是,《霸王别姬》在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从小说作者的人性思想到电影商业化及光与影的蜕变中,小说完成了从有限范围的娱乐到传媒、大众娱乐的转变,在这种蜕变中,李碧华的女性主义视角和独立女权也已经被颠覆,这种颠覆是由于我们社会的现实——男权主义审美在社会中的主流地位、大众地位所决定的,所以说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视角在电影中已经发生崩塌。
电影毕竟是商业的,电影与原著的背离并非原著作者的意愿,也不是改编者的初衷,是迎合社会审美和和社会意识的结果,所以改编者在不自觉中对小说的情节、剧情、对白、逻辑都给以市场选择的演绎,使《霸王别姬》在电影中更适合市场,符合电影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转变中,李碧华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已经被肢解于无形,票房收入是决定性的,这一铁的宿命导致电影《霸王别姬》不再是女性主义的宣言,男权主义的魂魄再一次排挤了《霸王别姬》的女性灵魂。
代表着李碧华小说成功的重要特征就是她开创的新颖的“新女性主义视角”,小说以新中国建国前后的大历史为背景,其中丰富、细腻、栩栩如生的戏曲文化和对人性的刻画、挖掘贯穿着整个小说,这部小说是李碧华对于女性主义的深刻探索和女性心理、灵魂的解剖、释放,作者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观点,对于真正爱恨的执着,在爱情面前无视金钱、权势、名位甚至性别的极端观点——对于爱情,一切的世俗功利都可忽略。但是在电影中,这一切都被大众审美的现实文化所替代,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原著中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人物纠结暧昧的心理脉络和情感氛围,当然,小说中大历史背景下天翻地覆的变化和主要人物的爱与情仇都得到完整保留,但原著中作者所集中阐释的女性主义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大众审美的精彩篇章。
也许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如果深度解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李碧华在小说中所表达的女性主义其实也是时代或者说时间所局限的文化范畴,在更广义的基础上来说,她对女性内心的刻画、分析、探索才是具有永恒人性价值的财富。所谓女性主义、男权主义在也不过是历史戏剧舞台上不同时期的一件行头,而只有人物的内心才是影视、文学的核心,就这一点上来说,电影的改编仍是忠实于原著的。
二、《霸王别姬》小说与影视的貌离神合
在电影的《霸王别姬》中,改编者紧紧的抓住了一个“情”字,人物的爱、欲、情、仇、怨、痴都由一个情字展开。这就是《霸王别姬》电影与小说的共同点,这个成功的契合点奠定了影视与原著的基调,也是忠实于原著的核心基调。
1.原著与影视共通的艺术性
善于把愤怒蕴含在平静之中,是李碧华小说情节的特点,越是波涛起伏、汹涌澎湃的感情和内心冲突,小说中越是表现的不露声色。这一点对于一般改编者是一个考验,但导演程凯歌做的很好,在电影表演中导演遵循了这一表达方式,并没有让人物因为愤怒而大喊大叫,而是恰当的用一种静态的压抑和潜爆发来表达。
在原著中,当小楼被日本兵抓走后,蝶衣面对来求自己救小楼的菊仙:“他坚决不在嘴皮子上输给旁人,尽管心中有物,紧缠乱绕,很不好受。——但他不能让她占上风!”虽然心中也很紧张小楼的被抓,但却故作姿态,不想在菊仙面前表露出丝毫示弱、屈服和软弱。在电影表达中,程凯歌如此处理:电影中将蝶衣和菊仙放在对角的镜头中,当一个人说话时,镜头始终会穿过对方的肩头,这种镜头给人很强的张力感,两人的对抗、勾心斗角、矛盾的激烈冲突无形的凸显出来。在故作的平静和并非高声的对话中益发衬托出内心的波涛汹涌,两人之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赌博,看谁先不支退缩。即使如此,也许导演还是觉得不够,又加了一个小说中没有的特殊道具:坐在椅子上的蝶衣随手拿过一个银光闪闪的首饰,听着菊仙的说话,在不断的把玩。外表平静、神情镇定这是蝶衣极力装出来的,但是这个本来想用来表现自己淡然的首饰却暴漏了自己紧张的心理:首饰在蝶衣的手上控制不住的发出悉悉索索的抖动声响。首饰发出的声音本来不是很明显,但在电影中,导演做了强化处理,通过这种处理,蝶衣的心理完全外漏了,这一情景影像完美的表达出了小说中文字语言的细腻刻画,不同的叙事语言表达方式,却达到了异曲同工的绝妙效果。
2.影视改编的变与不变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有一个核心的主旨,改编很多时候只是换一件时空的外衣,或者采用不同的大众文化作为表达的方式。而有一点是不能变的,这就是小说的核心主旨,主旨是小说的灵魂,改编了灵魂已与原著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对原著主旨的把握是电影改编的关键所在,也是改编的根本原则和标准。
在《霸王别姬》的改编中,导演删去了一些小说的细枝末节,以在有限的影视中表现集中的主题。蝶衣给无法割舍的“母亲”反复写信又反复烧掉,戏迷粉丝们对蝶衣的狂热、追捧,以及菊仙夫妇卖西瓜,这些与表达主题感情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都被导演去掉了,编者将历史大背景、三人的感情矛盾冲突作为重点。
在整个《霸王别姬》的改编中,最为精彩的是结尾一段,这一段的改编已经远远超越了小说,升华了主体。结尾一段在小说中这样写道:“蝶衣惊醒。戏,唱,完,了。悲壮的剧情已经落幕。华丽的情死仅仅是剧目。蝶衣从迷梦中,渐渐清醒,回首是一场戏,但如此完美。强撑着爬起来。拍拍灰尘。嘴角挂着一丝诡异的笑。‘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蝶衣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再也不能了”小说中的蝶衣与霸王,在现实的坎坷、无奈、妥协中渐渐老去,在命运的折磨下不断气馁、低头,遭受着心灵的蹂躏和扼杀。电影中却改编了这一绝望的悲剧,让结局焕发了悲壮的美,使人性的头颅高高昂起。影视中,昏暗舞台是悲壮、瑰丽的人生剧场,聚光灯下的蝶衣真真实实的自刎于小楼的脚下,终于心愿得偿,蝶衣真的梦想成真——为霸王而死。影视中的蝶衣将自己逼入绝地,霸王别姬是蝶衣一生最钟爱的戏,也是蝶衣对爱的执着、追求和向往,他为此耗尽了一生的心血、思虑、爱和梦,他最后用死达成了心愿,“我这辈子就是想当虞姬”。就这一点感情的演绎和表达来评价,影视《霸王别姬》比李碧华的小说更给力、更经典,更有人文内涵。
三、结论
从《霸王别姬》原著和电影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原著作者想在自己的文字世界中探索人性存在的永恒意义和价值,诠释女性主义在这个时代的意义,无法避免爱情这个永远的荒诞的主题,但在电影来展现的艺术中,却要通过大众审美来鉴证——是否获得观众的赞美和认可。所以任何名著的改编都无法摆脱的宿命是:沦入大众审美和世俗意识的幽谷中,但优秀的改编者却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甚至让原著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