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悖论”还是“反讽”

2013-02-01周江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勃朗宁反讽罗伯特

周江源

【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伟大诗人。他对“戏剧独白”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地位。“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技巧运用的代表诗作。在这首独白中勃朗宁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而在现实生活中,“反讽”常常被误读为“悖论”。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批评术语。

【关键词】悖论;反讽;罗伯特·勃朗宁;“我已逝的公爵夫人”

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指环与书》的发表以及他对“戏剧独白”这一诗歌体裁的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伟大地位。

一、引言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之于勃朗宁就像《哈姆莱特》之于莎士比亚。“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手法运用的代表作。戏剧独白指的是“剧中某一人物那个‘无言听话人的所言所行,使独自人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故事取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杀妻的故事。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关于勃朗宁这首诗作的评论和赏析也屡见报端。2011年,赵春阳和张蔚联名发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悖论技巧的运用”一文,指出该诗是典型的悖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知悖论和反讽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笔者试从“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入手,更深地去探讨这一对新批评理论的术语,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概念。笔者通过对该诗的再读,认为勃朗宁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反讽,而不是一个悖论。

二、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被证实是很合情合理的陈述”。例如华兹华斯“我心飞跃”中的一句名言“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的。这是对传统的父子关系的一种颠覆。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儿童所代表的是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成了成人、人类的父亲,是人类重返原初的中介”。

反讽源出于希腊文eironeia。反讽通常有三种形式:一、言语反讽,即上述的第三个意思,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就是一个反讽,因为他的这个建议不仅不“温和”,而且是残忍的;二、戏剧反讽,它涉及的是戏剧或小说里的一种情节:观众与作家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不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言行举动就是预期违背命运的事情,或者道破事情的未来结局而又出于无意。简而言之,它是指说话者的意图与作者的真实意图的矛盾;三、结构性反讽,指的是读者的期待与推测与真实的事件不相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反讽,比如:稳定性反讽、不稳定性反讽、浪漫式反讽等等。“总之,一切形式的反讽所涉及的都是字面与实际意义、行动与结果、表象与真实的矛盾或不符。”

三、“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中的反讽

勃朗宁的这首诗中戏剧独白的手法使得短短的诗篇变得像一部戏剧那样厚重,它为读者展示出这样一个场景:公爵领着前来商讨婚事的使者欣赏自己前任夫人的画像,在夸夸其谈中不自觉地逐渐暴露出自己“十足的残暴、专制和贪婪”的本性。我们从公爵的言谈中丝毫看不出丧妻之痛。他向客人展示自己已故夫人的画像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收藏。他称这幅画是“一个奇迹”,说公爵夫人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他从夫人那“深邃的热情和真挚的眼神”谈到面颊上那“绝非任何颜料所能复制的隐约的红晕”。在鉴赏自己已故夫人的画像的同时,公爵对夫人生前的表现也表述出了自己的不满、妒嫉和怨恨之情。接着,公爵又对夫人的“不轨”行为进行了谴责——“先生,不仅仅是她的丈夫的在座使公爵夫人面带笑容。”

“她那颗心——怎么说好呢?——要取悦容易得很,也太易感动。”自己的财产,甚至连她的笑容都只能属于他自己,这足以说明公爵的自私和狭隘的心胸,而这一切都是公爵自己无端的怀疑和猜测。我们不要忘记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或许”。“或许潘道夫偶然说过‘夫人的披风盖住她的手腕太多或者说‘隐约的红晕向颈部隐没,这绝非任何颜料所能复制”。“落日的余光;/过分殷勤的傻子在园中攀折/给她的一枝樱桃,或她骑着/绕行花圃的白骡——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她同样地赞羡不绝,/或至少泛起红晕。”在公爵的眼中,夫人的这些行为和举止都是“轻浮的”,是不符合公爵夫人的地位和形象的。再说这些普通人的礼物又怎么能和公爵“九百年光荣历史的姓氏”相提并论呢?可见,公爵是多么的骄傲和自大。还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的是夫人的“微笑”。“哦,先生,她总是在微笑,/每逢我走过;而问题是,谁人走过得不到/同样慷慨的微笑?”于是公爵再也不能容忍夫人再这样继续下去,最后下令让“一切微笑都从此制止”,杀死了夫人。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夫人的微笑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相反地它通过艺术家的手定格为永恒,陈列在公爵的艺术收藏室里。欣赏完了夫人的画像,公爵接着和来使又谈起了将要迎娶的新夫人的嫁妆。“我再重复一声:/你的主人——伯爵先生闻名的大方促以充分保证:我对嫁妆/提出任何合理要求都不会遭拒绝;/当然,如我开头声明的,他美貌的小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公爵口口声声称“(伯爵大人)美貌的小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却念念不忘索要嫁妆,这是多么虚伪与贪婪的一副嘴脸。这里,“object”一词意义含混,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目标;还可以指物品。可见,这位伯爵大人的千金在公爵眼里和已故夫人一样都将成为自己的财产。诗歌的结尾海神尼普顿驯服海马预示着新夫人的命运和前夫人一样也无法摆脱公爵的专制和摧残。从诗歌的形式上看,该诗使用的是英雄偶韵体。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公爵极高的文学造诣、艺术修养和高雅的气质。“似乎彬彬有礼,实则野蛮嗜杀;像是爱好艺术,文雅之至,却可以为了妒忌而将自己美丽的妻子杀死;作高贵的君主,却同商人一样贪钱。”这一切都是公爵通过自己的独白展现给读者的,而自己却不自知。我们把这种剧中人物所言与读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称之为戏剧性反讽。

该诗题为“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乍一看标题,进入我们“期待视野”的一定是一位高贵优雅、风华绝代的公爵夫人。但随着阅读的进行,我们发现这只是公爵的一段独白。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新批评理论中的结构性反讽。虽然诗中找不出直接描写公爵夫人的诗句,但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成功运用了戏剧独白这个艺术手法,通过公爵之口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年轻貌美、纯真无邪、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并热爱生活和自然的公爵夫人形象。从公爵夫人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她非常美丽,并且可能有点害羞和天真,因为每当她丈夫或别人从她身边走过时,她经常“泛起红晕”。她甚至把画师的恭维她的“无聊话”当成“好意”。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怀着少有的平等观念,

“她对什么都一样”。除了公爵本人之外,“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她同样地赞羡不绝,/或至少泛起红晕”。她总是“面带微笑”,“容易感动”,哪怕是“落日的余辉”、“樱桃”和“洁白的骡子”,这一切都是夫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体现。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夫人那“真挚的眼神”,“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眼神?”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纯真的心灵又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神?诗人寥寥数词就为读者勾勒出她的美好形象。而这一切都被公爵因为自己的妒嫉和专制被无情地扭曲,最后竟招来杀身之祸,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

四、结语

反讽经常被误认为悖论,因为“反讽与悖论有共同之处”,“都表现为一种矛盾的状态”。“不同之处在于,悖论在文字上就表现出一种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

“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互相对立,说的是假相,意思暗指真相:即所言非所指。”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我们发现公爵的虚伪、贪婪和残忍,公爵夫人的貌美和纯真,作为矛盾的另一面(作者的真实意图)并没有直接呈现。因此,我们可以说该诗是典型的反讽,而非悖论。

猜你喜欢

勃朗宁反讽罗伯特
全能家族勃朗宁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勃朗宁的爱情
《小世界》的现实主义革新之我见
Autumn Fiers 秋火
我并不完美
勃朗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