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合唱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2013-02-01余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声部

余男

【摘要】根据合唱课的教学中,浅谈合唱教学的几点体会,从声音方面的训练、音准与节奏的训练、合唱教学中的声部训练、合唱曲目的学习与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的配合,五个方面总结合唱教学中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声音训练;音准与节奏;声部:合唱曲目;师生配合

一、声音方面的训练

1.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时的呼吸要依据发声和歌唱表现的需要来进行的,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胸腹联合呼吸法,运用胸腔、腹腔、隔肌的张缩来控制气息。这样使气息在体内有足够的空间。在声音训练方面,我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呼吸练习:学生起立,每人将手放在腰围的位置上,做一个深呼吸的动作,让全体学生一起吸气,吸后停留瞬间,在轻柔的“嘶”声有控制得慢慢呼出。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呼气时要轻柔、平静、均匀、舒展。并且不断对学生进行纠正和反复认真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强、弱、快、慢、休止符等各种气息的练习和运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方法。

2.声音位置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用声上达到协调、平衡、统一。在对学生集体发声时,要让他们的肌肉松弛而灵活起来,以便消除一切障碍。好的合唱音质来源于正确的歌唱姿势:做到头正、身直、挺胸、收腹、平视。要保持兴奋的状态和打开喉咙,放松下巴,张开两指大的口形,抬高软腭,做半打哈欠的感觉来进行发声训练。教学中,我一般从中音区开始训练,解决好由咽喉产生的基本音,通过口腔的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巩固中音区的唱法后,再向高低两声区扩展。低声区可以用“mao”的母音进行练习,能逐渐找到胸声共鸣位置,接着用“wu”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腔。高声区训练时,由于声音愈高呼气压力愈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紧张,因此让学生做到打开喉咙,稳定喉结,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的母音,轻声高位的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中,有的找不到感觉,如:用白声唱歌,针对这种情况,就用mi、o、u母音来进行训练;对爱冒调的同学,用a母音来进行训练;对唱歌时漏气的同学,可用mi、yi、ya母音来进行练习。经过一段学习后,他们逐步克服了困难,找到了感觉。只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从严要求,很快就会使学生掌握声音位置的学习要领。

二、音准与节奏的训练

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好的音准来源于基础训练。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技巧。在课堂中,先让学生了解小字一组中的半音阶和全音阶的度数,进而加以掌握,再对他们进行一些与教材相结合的视唱和练耳的训练。通过一段由浅入深的训练后,学生的音准能力逐步提高。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示的艺术,节奏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导因素,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所以培养准确、独立的节拍感和节奏感对音乐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三、合唱教学中的声部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合唱歌曲的声部和训练是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声部的均衡、和谐音色的统一起重要作用。可以采取由简入繁的教学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的能力逐步进行提高。实践教学中,我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部训练,然后对所学合唱歌曲进行对比教学,这样既培养学生兼听能力和对和声效果的感受,又培养学生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和声的美感和合唱的丰富表现力。由于这个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所以我在声部的训练时安排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四、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应和谐共处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尤为明显和突出,首先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有影响力和亲和力。能保证每周至少2次的教学时间。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算你的音乐天赋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学成,需要长期的兢兢业业的刻苦学习。第二,要有计划。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说有点象样可以参加一些比赛。那么这几年的教学得有目标和重点。首先要注意声音的统一训练并伴随气息的训练,再慢慢的给予和声听觉训练,多声部的合唱训练,音准训练和歌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合唱拒绝:“个人英雄主义”。第三,要有耐心,恒心。对学生的声音要有敏感,敏锐的听觉,发现不好的声音要立即纠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确。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如果自己的声音不正确,他们就不正确。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练习要细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本着一颗赤诚的心坚持不懈,决不气馁。第四,要增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声部听觉才会敏锐,才能训练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队。关于这一点我还要多向专业老师们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多看相关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猜你喜欢

声部
形态与层次在多声部写作中的运用——以我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八段锦》为例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互联网科技背景下我国传统多声部音乐发展探究
——评《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浅谈壮族三声部民歌声部结合形式
关于奥尔夫音条乐器在二声部歌唱教学应用中的思考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