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的德育功能之历史学分析

2013-02-01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蹴鞠孔子体育

周 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100048)

历史是一面镜子。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如果在进行体育教学与研究时,只会教战术,不去注意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可以肯定地说,这种教学可能是合格的,但绝不是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更高、更快、更强”的深邃哲理,并教育学生将这一哲理推广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一个刚柔相济的人。学习体育理论及体育史相关知识,深刻领会体育的德育内涵,对于研究和教学都大有裨益。

体育德育功能的历史溯源及初步发展

据史书记载,早在远古就有体育活动了,比如围棋活动早在尧时就已经有了。《路史·后记十》载:“(丹朱)骜媢克,兄弟为阋。……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意思是说,尧的儿子丹朱,品德不好,为人倨傲、凶狠、嫉妒、残刻,兄弟之间互相争吵,纷争不休,尧心里非常着急,就制作了围棋教育丹朱,希望用“棋道”来转变他的品性,使之改邪归正。这说明围棋起源于中国,其中渗透着一定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再比如祭祀祖先的舞蹈,原始部落对自己本部落的祖先是很崇拜的,他们一般有自己固定的场所祭祀。为了缅怀祖先,他们会在祖先的灵位前进行舞蹈,这种舞蹈一般比较严肃,着装也比较正式,参加人员一般是本部落的巫师和一些比较有威望的人。

夏朝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从人口的数量上分析,当时两万人的大城市应该有许多学校;从城市布局分析,应该有一些官办学校。但迄今为止,在出土文物中未发现与学校有关的遗迹,考古发掘也没有出现相关的迹象。但笔者以为,不可能没有学校,根据奴隶制的性质可知,夏朝的学校可能分为家庭式的和官办的两种,而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进入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奴隶制是靠武力维持的,学校教育应该与体育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考古发现与历史典籍中的记载相吻合。基于此,笔者推测:由于生产的持续发展,从奴隶主阶级脱离生产劳动,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就开始出现了。夏朝的学校教育有“序”、“校”、“学”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施教的内容是文字知识、生产技能及作战经验等等。可以说,夏朝的教育是文武合一的,其中武与体育有紧密的联系。以习射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序”开始出现,《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序者,射也”,可见“序”是专门习射的学校。

商代学校教育中的体育 商朝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一般是奴隶主的后代,也有少量贫民子弟。入学后,他们先学习文字和典籍,从典籍能学到许多文史、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他施教的内容是礼、乐、射、御等。据典籍记载:“庠”是学习礼的地方,“瞽宗”是习乐之地,学习射的地方在“序”。但“庠”也可以习武,《礼记·王制》中说:“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这是说,年长的宗教者来到“庠”,选择吉日即元旦教习射箭,以射中为止,叫上功。从殷商甲骨卜辞中可见,“戒”也是当时的施教内容之一,戒是象形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持戈而战,二是持戈警戒。

西周的体育发展概况 西周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乐主要指乐舞。在西周时期,乐舞非常盛行,无论是在祭祀还是在庆典活动中,乐舞都是一项重要内容。《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即依据年龄大小分段学习,由易到难循序开展。西周在学校施教中进行乐舞教育,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增强其战斗力。

体育的发展变化及体育德育功能理念的演变

(一)春秋时期诸子有关体育的思想理念和实践

首先是老子。老子对中国武术思想的影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在认识论方面,中国武术汲取了老子关于宇宙本源的“道”的观点,用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太极拳经》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这“无极而太极”的观点,就是老子的观点。在方法论上,中国武术主要汲取了老子“物极必反”、“以静制动”的思想,作为指导武术技击的原则。至于后世的内家拳,如太极、八卦、形意等拳种的技击理论都受老子思想的影响。

其次是孔子。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保存文化和教育学生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具体表现在:第一,孔子的教育中有体育因素。他创立私人学堂,广收门徒,实行“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在六艺中,“乐、御、射”三艺均属于体育的范畴。虽然如此,孔子却不把射、御能手当作自己的得意门生,而把射、御看作最次等的技艺,因此,在他列出的优秀弟子名单中不包括射、御能手,他所看重的是学生的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孔子在施教中,除了教习六艺外,还鼓励学生参加郊游和游泳等。《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此大加褒奖。第二,孔子爱好体育,力气大,跑得快。《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孔子爱好钓鱼、游泳和打猎。《孟子》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明孔子爱好登山运动。《吕氏春秋》中说:“孔子劲拓国门之关”,还说他“足蹑郊兔”,可见孔子力气比较大,且健步如飞。第三,孔子讲究饮食与保健。在《论语》中多有记载,说孔子不吃生的、颜色不好的、臭的东西,并且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多食、吃饭的时候不说话、按时进餐,甚至连他睡觉的姿势都有讲究。第四,孔子以“仁”和“礼”为体育准绳。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都讲究“仁”和“礼”,他对体育和健康也是以“仁”和“礼”为标准的。他否定一切非仁、非礼的体育活动,讲究礼射,他认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就是说他认为射箭不一定要射中箭靶,因为礼射和练力气不是同一类事情。他还认为行射不在于争高下,而在于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在瞿相的园子里射箭的地方曾宣布,凡是打败仗的将军、亡国的大夫和过继给人当儿子的人一律不准进去。他认为那些“不忠”、“不孝”的人没资格看他射箭。孔子的“仁”的思想对中国武术也有着深远影响,构成了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精髓。崇尚武术伦理,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特色所在,迄今中国武术在世人心目中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精神修炼与修养的一种途径。

(二)战国时期的体育

竞渡是战国时期在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水上娱乐活动,据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荆楚岁时记》曰:“俗谓是屈死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将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也就是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而赛舟,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风俗。后来竞渡发展为赛龙舟。

诸子百家有关体育的思想。一是儒家。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末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晚年留居兰陵(今山东莒南县),讲学著书,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荀子持有音乐体育教育观。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乐舞对人的发展是不可少的,乐舞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他还认为,人们形体的俯仰屈伸,如果能伴随音乐的节奏舞动,不但整齐划一,而且其形体将是很健美的,大有今天人们跳健美操的功效。所以他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他进一步认为,音乐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环境等也有重要作用:“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守,美善相乐。”二是墨家。墨子,名翟,他在重视学生习武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勇于牺牲的侠客精神。《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说的就是墨子门下的勇士,他的学生不但有超凡的武艺,而且有重义轻利的侠士之风,所以说墨子开启了中国古代武侠之先河。

(三)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思想及实践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同时期的教育观念也是不同的。“文武合一”是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文武分途”是春秋战国私人学校教育的特征。到了秦汉,学校教育朝着“重文轻武”的方向演变。虽然学校体育在这一时期开始衰退,但在学校教育的内容中仍然保留有体育的因素。在官办学校推行的“五经”教育中,就有“礼”的教育,其中包括一些体育的内容,学生在学礼的时候,不仅要听,而且要付诸于实践,在习练各种礼仪活动中锻炼身体。

(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体育

木射是一种室内球类运动,按人轮流比赛,适合于中老年人。游戏的方法是在一端设置15个笋状平底木柱,在场地中一端用木球抛去,击倒木柱。其中10个木柱写红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5个木柱写黑字:傲、慢、佞、贪、滥。击倒红字柱者为胜,击倒黑字柱者为败。唐代陆秉著有《木射图》一书。虽然此项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但可以说是现代保龄球运动的前身。

(五)宋代到清代体育的发展变化

南宋孝宗赵昚为了抵御金军,洗雪国耻,坚持用马球运动锻炼身体,且列击球为取士的科目之一。清代流行民间教门和秘密结社,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借习武之名发展武装力量。民间拳师积极投身于反抗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

伦理至上的体育价值观及具体表现

还在远古时代,神话中的身体活动就已经表现出比较强烈的道德倾向。例如射日、猎杀毒蛇猛兽的后羿,逐日竞走的夸父,化熊疏浚水道的大禹……无一不表现出舍身为民的大贤风格。这与古希腊诸神一味炫耀自己、不惜以力量和计谋压倒其他神祇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伦理至上的倾向在身体活动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第一,以礼、法作为规范身体活动的最高标准。孔子说的最直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自己力气很大,但“不以力自矜,知夫筋骨之力,不知仁义之力荣也。”第二,重视体育活动的教化作用。周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数为小艺,礼、乐、射、御为大艺,为贵族所必备。这四种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礼法之习惯和精神。虽然内容、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熟悉宗法礼仪并且具备一定武功的贵族战士。

礼射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它具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在射箭时,先后次序要按参加射箭者的等级贵贱安排,不同等级的人所用的弓、箭、箭靶的形制和伴奏的音乐也各不相同,射箭成绩不好者不能参加相应的祭祀典礼……。显然礼射是统治阶级用以进行礼制教化的一种手段,体现了鲜明的等级观念。战国以后虽然六艺教育衰退,但汉代以后乐舞、射御在官学中一直有所保留,重视身体活动的教化作用之风气并未泯灭。

蹴鞠和捶丸也反映出这样的泛道德倾向。宋太宗极喜爱蹴鞠,于是蹴鞠就成为当时朝廷各种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在宋代的《齐云社轨》和元代捶丸专著《丸经》中,都把道德教化方面的要求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游戏中胜负是次要的,修身养性才是最高目的。参赛者要对人友善,语言和蔼,不可因技术高超就孤傲逞能,举止浅薄。尊卑长幼的秩序不能乱,酗酒、衣冠不整、不遵孝道和交友礼仪等,都不能参加游戏。蹴鞠又名踏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类似足球的游戏。战国帛书《十六经》记载皇帝杀死蚩尤以后,进行了“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活动。《战国策》说齐国国都的民众很喜欢游玩:“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鼓瑟、击筑、斗鸡、走犬、六搏、蹹鞠者”。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有“康庄驰逐,穷巷蹋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的记载。两汉三国时期的蹴鞠分表演性蹴鞠和竞赛性蹴鞠两种形式,表演性蹴鞠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从汉画像石上所描绘的蹴鞠表演看,有单人踢1鞠、单人踢2鞠、双人边击鼓边踢鞠等形式;有足踢、膝顶、双腿齐飞、单足停鞠、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有人称之为“蹴鞠舞”,是百戏中的重要节目。汉代以蹴鞠练兵,通常采用竞赛的方式。东汉李尤的《鞠城铭》对竞赛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他说:“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这里全面涉及蹴鞠的用具、场地、队长、裁判、比赛规则和裁判员与运动员的作风道德诸方面,反映出当时的蹴鞠竞赛已有了较完备的规则。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体育还反映出强烈的男性中心倾向。在古代中国,妇女只能是男人的附庸,传统的妇女体育运动也深深打上了男权思想的烙印。女子通过在元宵、上巳等节日中参加一些与结婚、生育有关的活动,从小就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从父、从夫、从子的观念和“生儿育女是本分”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妇女体育活动担负着使女性完成社会化、强化其女性意识的重要角色。同时,从审美情趣上,中国古代妇女体育活动是以男性为审美主体的。总之,传统体育观念很重视体育活动的政治和伦理价值,对其本质、基本规律等则很少注意。体育被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政治和伦理秩序以及个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统治者对涉及伦理和政治关系的活动十分注意,常据此而提倡或黜斥。对个人而言,体育活动对知识阶层更多地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手段,国家对此是不直接过问的。

综上所述,体育德育发展史的脉络比较清晰,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好好学习研究这方面的理论,确立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这就是: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身体的强健,还应该达到精神的强健;身体的强健只能使人受益一时,而精神的强健则能使人受益终身。所以,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对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价值意识不仅不可或缺,而且意义重大。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能否得到体现,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师是否具有这种新型的体育教学观念。为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体育教师应当确立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这其实也就是素质教育的观念。

[1]陈晓芬.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延成.礼记[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3]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程禹,原立仁.论高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

[6]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7]李晋裕.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8]冯悦民,江翠萍.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1).

[9]徐永昌.文物与体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0]周学荣,葛蓓.关于寓德于体的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0(9).

[11]由健.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

[12]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蹴鞠孔子体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我们的“体育梦”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