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2-01盘菊莲
盘菊莲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226)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作为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对教育、引导、激励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队伍,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处于建立阶段的高职学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高职学生服务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轻视理想信念和道德自律等职业理想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既有优越感,又有自卑感;既想学,又不知怎么学,既想成才,又缺乏动力。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欠缺,心理负担严重等多方面问题。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帮助高职学生积极度过三年的高职生活,在这三年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成为高职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全面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及维护校园稳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职学生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中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还无法及时跟上学校的招生规模,导致在校学生管理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因而学生的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及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且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也不时地反映到校园当中。此外,伴随着新时期国际形势的不稳定,高职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国内外不法分子或敌对势力的影响或利用,发生一些恶劣的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和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身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高校辅导员起着桥梁的作用。他们应通过对高职学生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最终把学生当中的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人员配备不足,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以1︰2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一线的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所招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进而出现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紧缺、学生辅导员配备不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等现象。导致高职辅导员配备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部分新升格高职院校,经过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之后,师资队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引进辅导员队伍存在一定困难;二是许多任课教师倾向于从事专业教学工作,不屑从事工作内容复杂且琐碎的学生管理工作。
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成人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处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辅导员准入条件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队伍的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要求的提高,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开始占一定比例,但相对于整个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而言,依然是凤毛麟角。从专业结构上看,多数辅导员毕业于体育、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大多难以在教学岗位中找到对应专业,再加上多数辅导员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工作经验和管理方式存在不足。因此,知识积累的不足,专业的不对口,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辅导员难以对所带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进行沟通和辅导;由于自身认识问题的深度不够,必然会对工作水平的提高带来一定障碍。
待遇和地位偏低,缺乏认同感,人员流动性大 我国高职院校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校需要着力建设的项目比较多,一般不把辅导员工作列入头等重要的议事日程。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实行合同聘任制,按三年为一个合同期,学校按照短期用工方式,统一为聘用辅导员缴纳社会统筹保险,涉及个人缴纳部分的从辅导员工资中扣除。这样较低的待遇以及缺乏职业安全感,使辅导员感觉地位低下、工作繁重、压力大、工作职责不明确,后顾之忧较多,难以产生职业认同感。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付出相差甚远,导致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人员流动频繁,给学生管理工作的连续和衔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考核、培训及激励机制存在缺陷,导致辅导员队伍整体凝聚力差首先,高职辅导员的考核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没有真正体现辅导员工作与专任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达不到如实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目的。即使有少数学校由学工部门单独考核辅导员,所制定的考核标准也无法准确地反映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其次,辅导员的薪酬待遇保障机制不完善,鉴于辅导员事无巨细的工作内容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如果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就必然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再次,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培训缺乏岗位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刚进入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难以规范化和专业化。
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应按照国家规定配备足够的辅导员,保证辅导员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工作 高职院校应该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专职辅导员。同时,为了减轻专职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应该在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而兼职班主任应该从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任课教师中选拔,经培训后聘用。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选聘工作应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工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辅导员的宏观管理、指导、培训等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各个院系党总支应该具体负责本部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帮助辅导员完成学院和本系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
高职院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为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在选聘辅导员的机制上,严格辅导员上岗标准,把素质高、业务精、年富力强且真正热爱辅导员工作并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选拔到辅导员队伍中。另一方面,可以明确辅导员待遇、培训、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辅导员关切的个人问题,从思想上解除辅导员针对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应该坚决落实国家制定的关于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各项政策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使辅导员清晰自己既是高校教师,又是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以及与之对应的既可以按教师序列,又可以按照职务序列的双线晋升途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增加高职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将辅导员对自身出路的思考,从“转行”转变为如何提升辅导员岗位水平上来,增强辅导员从业人员的职业归属感。
高职院校应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领域 高校辅导员从事的是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面对的是繁杂的日常性工作。这项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综合性工作要求像其他专业组织那样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体系,表明从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从业资格标准以及资格认证程序等要求。还应依据高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科学合理地界定辅导员的职业领域,进一步划清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以及行为准则,使得高职辅导员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岗位。同时,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各个高职院校应针对辅导员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增强社会以及其他专业任课教师对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和关注。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考评监督机制,提高辅导员考核的科学性 具体落实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使考核结果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同时,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数据要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杜绝形式主义的考核。第二,坚持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工作涉及繁杂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通过日常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既能看到辅导员工作的结果,也能看到工作过程,可以更科学地评价辅导员。第三,坚持学生评价与学校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对辅导员工作好坏拥有最大的发言权,通过重视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与组织部门的考核结合能更好地督促辅导员提高自己的工作动力。
[1]甘胜祥,夏章建,汪勇,赵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与建设思路[J].学习月刊,2008(4):89-90.
[2]彭少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J].法制与社会,2010(7):201-202.
[3]李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探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6-57,64.
[4]朱倩.专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冷思考 [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0-62.
[5]张正.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问题和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