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3-02-01李明
李 明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甘肃 白银730913)
近年来,面对中职学生整体水平下降,管理越来越难的情况,中职学校出台了许多措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并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政策并不理解,在行动上不配合,甚至抵触。这种情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造成的。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寻求新的工作方法来改变目前学生与教师的对立状态。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是个体生命过程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发育非常迅速,在2~3年内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就能达到成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速度,这样就形成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有些学生渐渐变得不愿和教师、父母交谈,不愿接受大家对他的关爱。但是这部分学生却并不排斥和同龄孩子交流,乐于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对一些敏感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利用“同伴教育”管理班级。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其做法通常分两步,即先要培训一些同伴教育者,然后让他们承担起教育任务,而教师只担当协调和辅助工作。具体做法就是先对一部分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同伴教育分正规同伴教育和非正规同伴教育。正规同伴教育就是根据固定的活动和目标制定好计划并以分组方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各个组中,同伴教育者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非正规同伴教育就是指没有固定场所和目标,其话题也没有事先计划,同伴教育者以同伴的身份出现,告诉同伴们他最近学了哪些东西,并就这些内容与同伴们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纠正那些偏颇的想法,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班级里实施同伴教育时,一般我们会采用正规的同伴教育,因为一个班的学生,相互了解比较充分,能针对教育对象做出相应的计划,然后分组进行活动,将出现的变化及时地反映到“主持人”(教师)那里,可以快速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对同伴教育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提出来,把班级任意分成若干组,每组由上述一名同伴教育者担当组长,每组由同伴教育者做组内主题发言,介绍相关知识。小组展开讨论,同伴教育者回答、澄清组内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然后进行小组报告和组间分享。这些过程中“主持人”均不参与,只是到最后,将各组同伴教育者形成的结论客观进行总结一下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持人”并不一定非得是班主任,完全可以选一位可胜任的学生来当,但是最终结果必须报送班主任,以便教师跟踪学生的教育情况。在进行同伴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同伴教育者虽然能够表述出一些观点,但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却不大,主要表现为:组内其他学生并没有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使组内讨论陷入沉默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同伴教育者事先没有调查,不了解组内的同伴关注哪些问题,只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件制定成了目标,这样就形成同伴和同伴教育者目标不一致的局面,其他组员不会响应目标观点的讨论,从而失去同伴教育的意义。另一种情况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同伴教育者无法受到其组员的尊敬、信赖和拥护,探究其根源主要是这些同伴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不高,学习上不认真,生活上自制力差,在学生中没有号召力,很难和组内同学形成互动。这就向班主任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同伴教育者主要做什么?怎样选择同伴教育者?在中职学校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学生可以担当同伴教育者的身份?
首先,要作为一名同伴教育者最基本的条件是成为一个“同伴”,应选择那些与同学相处融洽,有爱心,有亲和力的学生为好。能与同学们相处融洽,说明他有和同学相似的爱好、信仰甚至是经历,这会让大家更容易相互理解,更易有诉说的愿望。有爱心和亲和力的学生通常会愿意帮助人,让同学有想和他接近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其次,同伴教育者要对本组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有相当的了解,能充分应答本组同学的提问,否则这项活动很难进行下去。一个人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但获取知识的能力却是无限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一个空白的知识点补足。但是,中职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无法掌握全面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主要是培训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通过获取知识来增加知识量,尤其是学会有目标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的能力,通过媒体获取知识的能力,与长者交谈获取知识的能力等都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最后,同伴教育者还应具备灵敏的、思想开放的素质,还要是一个良好的听众和交际者,最好还有一点幽默感,在群体中应该平易近人、值得信赖。另外,还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与人交往的技巧,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对别人进行评判时,同伴教育者应有容人之度,对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应能平和接受,无极端思想和左右他人思想的态度,能公正的评论组员。一般来说,同伴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扮演这么两类角色,一类是通过分享信息和经验来帮助小组成员明确他们所关心的事情,并和大家一起寻求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同伴教育者是传播最新信息和知识的最好人选,同时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其他人树立模范。另一类是教给同伴降低危害的方法。因为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相近、兴趣爱好相近,所以同伴教育者教给同伴降低危害的方法往往会更容易使大家接受。如果能身体力行,就更能影响其他成员远离危害。比如说一位成功戒除网络游戏瘾的青年,他的经历会更好让组内其他成员远离网络游戏,这比任何人的说教都有效。在中职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尽早就业分担家庭负担,这部分学生通常有较好的学习功底,内心又比较体贴、关心他人,很适合作为同伴教育者培养。因为他们心存善念、知道感恩,所以就更知道付出,这些孩子往往也比较有韧性,加之学习底子不错,也乐于学习,再进行些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同伴教育者。
同伴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它十几年前发源于澳大利亚,主要在西方国家流行,最初应用于敏感性话题,比如说艾滋病的教育、性教育等,近几年才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将其应用到中职学生的班级管理中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很多方面还欠成熟,但目前所管理的班级学生表现良好,许多不良习惯得到控制,整个班级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势态。我们期待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希望进一步尝试非正规同伴教育方式对中职学生的管理。
[1]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中国健康教育,2004(5):899-900.
[2]刘金花.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0,8(4):5-9.
[3]答会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483-486.
[4]赵志一,窦路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5(5).
[5]周晓洁.同伴教育对责任教育的作用[J].时代教育,2007(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