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不同生源学生比较分析*

2013-02-01王莹莹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对口服装设计服装

王莹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淮北235000)

近年来,由于服装行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我国服装行业加工国地位的迅速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服装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将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分为两部分,即对口招生与普高招生(以下简称对口生、普招生)生源分别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普通高级中学。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同,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也有所区别,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等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此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首先要掌握服装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结构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服装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对服装实用性需求的单纯认识转变为对服装个性化的时尚追求,这也是现代服装设计审美的主流方向。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包豪斯曾经宣言:“设计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法国时装设计大师库雷热曾说过:出色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家,他应当了解并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因此,服装的款式造型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外在穿着需求,更是文化、艺术和工业完美结合的典范。为了满足服装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满足服装企业的服装设计、工厂生产管理和技术文件管理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要突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要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即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学生个性因素的培养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上要充分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并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沟通与互动环节。

高职对口生与普招生的学习态度比较

我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开设《服装史》、《服装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从笔者所担任的《服装材料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同班的普招生和对口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存在较大差异。普招生对该课程有很浓厚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作业独立完成的情况较好,没有拷贝作业的现象,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能够与教师一起探讨,对该课程的实践知识也很感兴趣。而对口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则要弱一些,对一些理论知识点不愿意深入了解,在作业的完成情况中复制现象比较明显,课前对教学内容基本上不预习,对一些较难的知识不懂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交流。

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态度,对口生和普高生都比较积极,笔者通过对几届学生上课情况的比较发现,对所学专业持正面态度的学生占大多数。一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比较明确,入读高职院校就是要掌握一项实用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对口生和普招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口生从中职学校考入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对他们而言已是相对熟悉的课程,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专业基础课,只是内容的难度和系统性有所差别,所以在学习兴趣上要弱于普招生。教师在讲一些新理论、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使用时,学生的兴趣比较大,想更进一步地了解,甚至想在实践中能够运用。而对一般的理论知识的重视不是很高,复制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基础课对普招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的学习兴趣很浓,作业完成情况也非常好,无复制现象。

通过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普招生和对口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由这两种生源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通过问卷调查,对口生升入高职院校目的明确,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学历,多学习一些专业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掌握新设备、新材料,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小部分普招生则是将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跳板,准备在毕业前参加专升本考试,希望能考入本科院校,这部分学生对文化课、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习都很认真,而对实验技能课的要求是马虎通过就可以。还有部分普招生与对口生同样,想在高职院校里掌握一项技能,充实自己,为将来参加工作做好准备。剩下的小部分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他们别无选择,目的就是取得一个大专文凭。

高职对口生与普招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比较 由于对口生和普招生在入校前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环境不同,导致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具有差异性。笔者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上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在《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的教学上采取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两种生源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教学指导。相同的课程,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不同的深度。对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课程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如《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自开设以来,在理论知识教学、实验实践技能教学方面,都进行了与现代企业生产相结合的改革探索。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工艺制作和工艺文件管理,在遵守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对口生基础扎实、工艺技术优越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使其及时理解、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形成明显的工艺创新特色。针对普招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领,以实用性训练和工艺分析替代较难的工艺训练。对于对口生侧重讲授各种不同面料的工艺制作方法和技巧、不同创意服饰造型的工艺风格和制作方法;而对于普招生则侧重讲授快速掌握缝制工艺的方法、服装成衣工艺的分析和工序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则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对口班在中职阶段的学习比较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相对薄弱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应稍微偏向理论知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可减少一点。对口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好相应的课堂练习和作业,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上课的教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普招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于对口班,学习的灵活性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与多种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调控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在专业教学上主要抓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动作要领,讲解技术要求,学生边练习,教师边指导。普招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敢于创新,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作品设计中。

针对服装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的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可在同一产品开发项目教学任务中采取混编班上课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两种生源的学生相互补充完成项目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与技术制作的沟通交流中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增强学生的技术文件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应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一个小的创作灵感上,教师和学生都能进行非常热烈的讨论,同时一起对构想的设计图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推动学生的设计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有意识地引导对口生与普招生相互交替地进行分组讨论,使对口生的优势与普招生的优势相结合,使掌握专业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相结合并编成合作小组,让他们互相借鉴学习,达到互助、互补的目的,增强他们协同工作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不怕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毅力,培养他们具备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将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融入工作中去。

以参赛为依托提升对口生和普招生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应鼓励学生以参赛为依托,拓宽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更好地增强其团队合作精神。近6年以来,我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全国性高职高专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及省级服装技能设计大赛,入围16人次,获二等奖2人次,获三等奖8人次,获优秀奖8人次,获最佳服饰搭配奖1人次,获最佳效果图奖10人次。在每次参赛过程中,都使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些都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

[1]陈学文.高职教育中“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26-227.

[2]梁惠娥,崔荣荣,潘春宇.服装专业设计与工程方向的特色分析与研究[J].纺织教育,2006(5):42-44.

[3]田芳.“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4):82-83.

[4]曹沛森.高职院校普高生与对口生学习动机比较及教学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25.

[5]史洪伟,张莉,徐基贵,王红艳,卓馨,王聪,陈志兵,周丹红.探究式教学的再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2):122-123.

[6]谢小辉.调控教学环境 激发学习兴趣[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9):115-117.

[7]张建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对口服装设计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沉淀”系列服装设计作品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