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抗血小板治疗,优化临床管理实践
2013-02-01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在京发布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在京发布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3月27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在京正式发布 《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的主要发起人和核心撰稿专家胡大一、杨新春教授在发布仪式上介绍了《共识》的撰写背景和主要内容。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介绍说:“抗血小板治疗贯穿冠心病治疗始终。另外,ACS抗血小板领域进展迅速,推动指南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各类抗血小板药物的出台为ACS治疗提供更多药物选择,也促进治疗策略的更新和细化。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会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二十多位专家制定并颁布本共识文件,以规范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上的应用,从而改善近期死亡率和远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新春教授指出,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提供最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血栓负荷和继发的远端微循环栓塞,有助于真正恢复冠脉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替罗非班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2010年3月在国内上市,是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之一。
据了解,此项《共识》的达成,再一次证实了替罗非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是一类较强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替罗非班在高危冠心病患者中对改善近期死亡率和远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有益,尤其是STEMI行直接PCI患者和NSTEMI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对这些患者首先应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给予恰当剂量,保证抗栓疗效的同时避免严重出血并发症。但关于替罗非班的使用还有很多临床问题,如在择期PCI患者的使用和用药最佳时机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