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研究
2013-02-01王芳
王芳
·综述·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研究
王芳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上应给予血管再通复流、改善微循环、脑神经保护等措施。本文将总结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剂,其宗旨为探索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急性脑梗死;西医治疗;治疗研究
1 溶栓治疗
1.1时间窗 1958年由Sussman首先应用溶栓疗法治疗脑梗死,目前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梗死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分布区1/3以上的时候就不应该做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在有限时间内溶解血栓,促进恢复脑组织血供。由于75%的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局部脑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而溶栓治疗可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6 h内溶栓有效率为51.4%,7~24 h溶栓有效率为8%。因此,溶栓治疗在3~6 h时间窗内溶解血栓治疗,可快速恢复脑组织血供[2]。
1.2溶栓药物 ①尿激酶(UK):UK是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临床常用量为150万U在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成,本品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的作用,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而且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是一种糖蛋白,纤维蛋白亲和性高,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且不会出现出血倾向,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中可重复使用。患者出现神经症状3 h内给予rt-PA临床效果确切,弥补了3 h内时间窗溶栓治疗的空白,其疗效与时间呈正比,早期给药,疗效越好。临床常用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首先静脉推注总量的15%,其余在30 min内静脉滴注。③重组链激酶(r-SK):r-SK是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纯精制而成的一种高纯度酶,本品通过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以此达到使血栓内部崩解和血栓表面溶解的溶栓作用。临床常用剂量为150万IU/次,同时辅以阿司匹林160~325 mg/d。④重组单链型尿激酶原(rpro-UK):rpro-UK是由4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血栓部位的纤维蛋白融合,可将血栓吸附的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引起血栓局部纤溶,且可降低全身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
1.3治疗方法及并发症 溶栓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联合血管内超声波治疗。溶栓治疗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
2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在国外较为普遍,AHA指南(2010年)新增推荐治疗方法中,提及抗凝治疗对某些特殊类型的急性脑梗死有益[3]。从病理生理机制方面观察,抗凝治疗可预防血栓扩展,阻止神经症状恶化,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预防早期再血栓栓塞,干扰血栓形成过程,为重要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减慢脑缺血的过程争取时间;改善微循环和血供,改善预后质量。常用药物主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3 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血小板的聚集性会对增高脑梗死发病起到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时,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高而形成微血栓,为此临床上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钠等。
3.1阿司匹林 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给予阿司匹林100~300 mg/d,对降低死亡率和再血栓栓塞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品通过失活脂肪酸环化酶,阻止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并抑制血小板释放ADP、5-HT、肾上腺素、组胺等活性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此同时,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及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的水平,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4]。
3.2氯吡格雷 本品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且本品与阿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临床给药剂量为75 mg/d,一般约在5 d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
3.3奥扎格雷钠 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PGH2生成TXA2,同时促进合成PGI2,以此平衡PGI2与TXA2,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抑制脑血管痉挛及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以此促进血栓溶解。
4 降纤治疗
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会影响血液黏滞度,降低脑血流量,促进血小板聚集,为此给予降纤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降纤酶是一种具有溶解血栓,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蛋白水解酶。本品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达到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作用,以此降低血液黏滞度;而且还可促进内源性血浆纤维酶原激活剂(t-pA)的释放,以此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起到部分溶栓的作用[5]。
5 神经保护剂
急性脑梗死所造成的半暗区神经毒性物质,常会损伤神经元,为此临床可通过给予神经保护剂阻止Ca2+内流,调节EAAS兴奋毒性,改善脑梗死的恢复预后[6]。
5.1Ca2+拮抗剂 本品可进一步减轻神经细胞内Ca2+释放引起的脑损伤,平衡Ca2+浓度,有利于半暗区供血,增强血流量,减轻脑梗死病灶部位的血管痉挛,达到保护神经的作用。临床常用尼莫地平作为常用药,临床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可明显缩小缺血损害范围,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5.2自由基清除剂 急性脑梗死会在脑内产生大量自由基,会进一步扩大梗死病灶范围,增加脑组织损伤,临床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可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氧化损伤,减少神经元损伤水肿和梗死范围。临床常见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甘露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糖皮质激素等。
5.3神经营养增强剂 神经营养增强剂可促进脑细胞还原,兴奋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细胞代谢,修复受损的神经元。临床常见神经营养增强剂主要有脑活素、脑通、脑神经生长素等。
[1] 黄一伟,许晓瑛.出血性脑梗死120例诊疗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10,14(22):136.
[2] 常爱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中国美容医学,2012,02(15):191.
[3] 杨志春.84例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对照治疗研究.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05):130.
[4] 张鹏辽,闫红梅,安凤莲.出血性脑梗死治疗83例临床观察.陕西医学杂志,2009,38(03):113.
[5] 全仁子,黄雁翔.101例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1(12):258.
[6] 黄日材.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05(17):199.
530200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脑系科
急性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因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该症发病急、病程进展快、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1]。临床上常采用溶栓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为此本文将对急性脑梗死的西医治疗方案进行系统回顾,现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