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
2013-02-01李云
李 云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215009)
人们通常会对外语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加以区分,前者是指在本族语环境中学习非本族语,通常是在课堂环境中进行; 后者是指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非本族语, 此语言在学习环境中往往具有官方地位或公认的社会功能。从学习环境、资源以及学习动机和途径等因素分析,两者是有所不同的。 但是,从语言学习的规律和过程来看,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涵不断扩大, 泛指对第一语言研究以外的任何语言习得研究。因此,有些二语习得研究者将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模糊运用, 或者认为二语习得包括外语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对教学环境做出客观全面分析的前提下, 有选择地借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及模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实践教学。
二语习得重要理论概述
输入和输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态度、动机、风格和策略等内部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变量。 因此,输入和输出的外部作用,以及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内部诸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
英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监察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五大假说, 即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假说、习得自然顺序假说、监察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其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拉申认为,成功的语言习得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二是学习者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 学习者应该关注语言材料的意义和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或规则,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无意识地构建语言体系(即i+1 的输入方式,i 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在如何界定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如何判断多少才算是足够的输入以及意义层面的理解如何转变为语法规则的内化等方面,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而且它没能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差异:并不是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被成功吸收。 此外,由于缺乏自然语言环境,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实际状况并不符合输入假说的背景。 但是输入假说引导人们重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提倡循序渐进的原则,加深了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中内在因素的认识,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启示。
(二)斯旺(Swain)的语言输出假说
斯旺提出的语言输出假说是对输入假说的一种批评和补充。 斯旺主张,语言输入本身并不足以导致习得, 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要让学习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必须推动他们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出练习。 斯旺认为,语言输出活动能帮助学习者注意语言输入与输出运用的差异,促使学习者从关注意义理解到关注意义表达,尝试用目的语传递信息,同时检验语法、词汇及语用的得体性,不断修正语言输出,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习得。
虽然关于可理解性输出功能的研究并不能证明语言习得的有效发生,并受到质疑,但语言输出假说的提出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肯定了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积极正面的作用,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使用语言的机会,倡导用意义协商来帮助语言学习,顺应了语言学习规律,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互动假说及其他二语习得理论
除以上两种理论外,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还出现了很多其他的理论框架和模式,如Long 的互动假说将可理解性输入、 调整后的输出以及会话互动的作用综合在一起,强调习得是在互动、交流的过程当中产生的;Ellis 提出了影响二语习得的有内在和外在因素: 环境因素、语言输入、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过程和语言输出;Gass 则将习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被感知的输入、被理解的输入、吸收、整合与输出。 众多的理论都强调了二语习得过程中互动的重要性,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二语习得理论对语言学习规律和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并在外语教学中得到重视和运用。通过对输入、输出和互动的研究,我们能充分肯定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下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重要作用, 通过课堂互动及各种任务将两者有机结合,大量输入真实语言,创造语言输出机会,发挥语言输出的元语言反思功能,同时兼顾表达的意义与形式。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外语教学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计算机或网络技术,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以多媒体形式多维呈现, 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真实语言信息资源和语言输入材料,创造更为逼真的自然习得环境,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输入不足。然而,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提供现代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全新动感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另一方面,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重输入,轻输出,学生的产出性活动不多,师生之间缺少交流等。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原则,不正确使用多媒体,可能使学习者失去学习自主性,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选择好教学内容、媒体资源和教学手段。 (2)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自动性和自主性。 (3)情景与交际性原则。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语境, 培养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4)立体输入认知原则。 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树立多维教学目标,用立体交叉的训练方法来实现学生各种语言技能的同步发展。(5)情感与合作学习原则。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积极的情感因素能促进语言的输入数量和速度, 消极的情感因素会对语言输入起到过滤和屏障作用。 教师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是外语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6)系统性与最优化教学原则。 外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性积累过程,教师应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要来科学安排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的影像材料教学
在多媒体外语教学的输入语料中,以电影和电视节目为主的真实影像资料最受师生的青睐。 这些真实地道的语言素材能使学生接触和学习现实中使用的语言,为将来的真实交际做准备;同时真实语言材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益于语言学习;另外,真实的影像资料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情怀和社会文化信息,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事片、电视剧、情景喜剧、纪录片、新闻采访以及包括达人秀和脱口秀在内的各种电视节目等都可以用作视听输入语料。 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影像材料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将其用作课堂上附加的视听内容,成为教师广泛关注的难题。
素材选择 在浩如烟海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中,为了筛选出有价值的语料,教师应该养成收集高质量素材的习惯。 这里的高质量不仅指的是音质画质方面,也指内容的趣味性、审美性、信息性、教育性及语言的清晰性。 只要符合上述的条件,不拘任何题材或体裁,均可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语言的难易程度应该加以考虑, 但也不要因为语言的难度而排斥优秀的素材,要相信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处理语言上的困难。 显然,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中漫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教师要记住自己的选择方向和目标,如果连教师都不能避免迷失,那么学生就更容易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迷失学习方向,降低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的选择和导向至关重要。
教学设计 丰富精彩的语言素材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各种可能, 有的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或听说交际能力,或作为学习文化和信息的窗口,甚至有时只是为了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处理这些可能性时要根据教学对象和实际情况把握好量和度,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比如,我们可以把视听材料一次性地从头播放到尾,之后便放在一边,仅为了获得一些语言接触或乐趣,不需预备练习或后续练习。当然,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只能偶尔为之,因为它并未将输入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对教学和影像资源本身都毫无益处,还容易导致课堂的娱乐化;另一个极端就是在不同观看时段,围绕着视听素材对内容、词汇和语言结构进行大量密集的练习, 虽然充分利用了语料输入,产生了语言输出,但是对于教师或学生,这都是极为繁重的任务,不仅破坏了视听过程的乐趣,还会挫伤师生的积极性, 尤其会增强学生的情感过滤机制作用,加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度,不利于语言学习。
教学活动 教师的观念会深深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和教学方法。 在教师利用影像材料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不过于频繁打断对影片的观赏,不过多对影视材料进行介绍或解释,尽量在练习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加重要词汇或语言结构的复现率, 鼓励学生留意交际环境中的语言细节,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 任务前要给出必要的示范,任务后做描述性的反馈,以便帮助学生反思输出的效果和功能,树立信心等。 通常任务型语言学习分三个阶段: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的输入材料和教学对象灵活调整,基本上可以采用以下的程序:(1)导入。 在观赏前要求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如查阅相关资料等)预先了解相关背景信息,进行口头汇报或问答交流,或预测节目内容。 (2)观看。 这一步骤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假如是电视访谈节目,可在观看10 分钟左右暂停,对出场人物进行初步评价,或进行角色替代:如果你是其中一人,你会怎么说或做?然后继续观看,对比预测结果。 也可以先让学生总体观看后概括节目大意。(3)研讨。 观看结束后就节目内容进行回顾, 挖掘影片细节或人物性格,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个人观点。 (4)语言聚焦。 挑选需着重练习的语言结构(可在影片中挑出几处相同性质或类型的结构加以对照), 讨论其使用情境,并请学生联想添加。 (5)后续任务。 按节目内容进行各种生动活泼的口语活动,如就节目相关内容或人物作陈述报告、阐述观点,或进行角色扮演,或制作自己的采访或影片等。(6)能力提升。 此阶段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而决定是否实施。 在听说活动的基础上,拓展阅读或发展写作能力,包括搜集更多资料、写作文、写报告等。 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语言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因为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有组织教学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目的语示范作用,是语言输入的一部分。 如果教师不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形式,就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信口开河的错误表达习惯。
语料输入操控在使用真实影像材料的视听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操控学习任务,还可以操控输入语料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强化效果。 比如,在播放视频材料时对字幕的处理问题,有的做法是第一遍播放就直接打开字幕,还有的是先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在之后关注细节或聚焦语言时配上字幕。 此外还有选择何种字幕的问题(双语、中文或英文),这些都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以操控。
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所使用的素材往往并不是现成的。外语教师使用的视听材料大多都来自可共享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视频编辑工具,对视频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和加工,使其更适合外语教学。 就以字幕制作为例,有些从网络资源获取的视频文件内嵌中英双语字幕, 但多数是没有字幕的原片,或者只有中文或英文单语言字幕,不能满足外语教学的所有需求。 虽然有专业人士制作了外挂字幕可供下载, 但并不是所有的视频都能找到对应的字幕,即使勉强能找到,字幕的时间轴校对和语言文字翻译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 尤其是那些时事性较强、内容题材较新的片源, 往往因为语言难度较大又缺乏字幕而不能在课堂中被有效使用。 如果教师学会使用一些字幕制作软件, 就可以先将视频材料中的语言听写成文稿,再按自己的需要制作出优质的字幕,并在外语课堂上从心所欲地使用,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教师从繁重、重复的常规教学事务中脱离出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研究工作。 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发挥创造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策略,促进有效的语言学习。
纵观历史,语言学研究与语言教学经常受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影响,如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 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语言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外语教学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并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实践,形成了更科学的观点与方法体系。 事实上,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先进性和局限性,也都各有侧重,我们在借鉴这些理论时应该充分考虑客观情况的差异,取其精华,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1]何庆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习得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许智坚.多媒体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杨芹. Krashen“语言输入”理论与我国外语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59-161.
[5]Susan M Gass,Larry Selink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 Cours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Jane Sherman. Using Authentic Video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