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3-02-01张庆一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教学法

张庆一

(辽宁省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 辽宁 本溪117019)

目前,中职学生大多数为素质偏低、 文化基础差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有过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便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为达到这一教学宗旨,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从“应用型、创新型”这一培养目标出发,根据该课程的实际内容、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本校的办学条件,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原则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教学法

所谓互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侧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观察及实际应用能力,把“单边”教学变成“双边”教学。 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课堂上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包括幽默的语言、 肢体语言、眼神、表情、板书等),则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除发挥自身授业、解惑的作用外,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互动环节, 既能促进师生交流,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若干任务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任务中再现。

例如,笔者在讲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首先会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课余时间到电脑市场选购组装电脑, 电脑价位是4000 元左右的组装机,要求配置须满足娱乐、上网、学习的需要,并列出选购电脑配置的清单,而教学内容就围绕着这个任务进行设计。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任务的内容充满了新鲜感,大大加强了求知欲望。 当学生带着收获、疑惑重新走进课堂,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

创设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把学生引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来,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例如在讲表格制作时,了解到学生下学期即将毕业,现在处于找工作阶段, 笔者向学生提问:“找工作, 你们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学生回答:“需要准备个人简历”。 于是,笔者将几份个人简历展示给学生, 并明确告诉学生如此漂亮、美观、实用的个人简历,在认真学习Word 表格后就完全能够做出来。于是,学生就产生了主动去学的欲望和目标,并增加了信心。通过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 学生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实物演示教学法

实物演示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物的拆、 装、展示或进行演示性操作等手段,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非同其他学科教学,都是些“动手”的东西。 如果没有具体的实物、 示范性操作,讲起来必然生硬、呆板,听起来则枯燥、难懂。 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讲课时结合教材对照具体实物进行讲解,就能改变以往的“黑板上种庄稼”的做法,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有血有肉、 生动具体。 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时,其结构复杂,采用具体的计算机实物来观察其结构、分析其原理及说明各部件的作用,就会省力、省时、易教易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法不但能把学生“教会”,还能让学生“会学”,掌握学习的技巧,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奠定基础。

“模块”化实训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2009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授课选取新教材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按照应用方向分成三大部分,包括9 个实训模块。 其中,“个人计算机组装”、“文字录入训练”、“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 是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提高;“宣传手册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统计报表制作” 是针对职业活动而设计的实训;“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电子相册制作”、“DV 制作”是计算机在生活娱乐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明确制定了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 内容、 重点、难点。 模块之间的组合有较大的灵活性,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效果进行针对性教学。 通过这些实训模块,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工作、生活,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分层合作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起点参差不齐, 而且有些学生由于兴趣所在,学习效果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 因而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特有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差生不听课,好学的学生也不听课。 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依据学生的原有计算机基础, 将班内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甲、乙、丙三层,甲层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乙层是中等的学生, 丙层是基础差的学生。然后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成绩优秀的甲层学生担任组长,安排2~3 名丙层学生,其余为乙层学生。 按小组安排座位,同一组学生坐在一起,便于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评价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由于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好胜心, 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分层教学让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优等生的帮助, 能够及时解决一些操作问题, 使他们在学校就培养了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 并从中体会到了“做中学”的乐趣。

“理实结合、寓教于乐”教学法

所谓理实结合、 寓教于乐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理论知识是掌握操作技能的根本基础,操作技能是深入理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必需工具,在教学中二者缺一不可。 笔者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强调“实用、适度”。 教师提前根据教学情况及要求设计大量是非题、单选题和多选题,并做好多媒体课件。 课件以游戏形式设计,1分增加1 个星星,10 个星星为1 个月亮,3 个月亮为1 个太阳,1 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为一个皇冠。 每节课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由于是计算机随机抽题测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上课时都会认真听讲,当测试成绩不理想时,只要时间还够, 都会一遍遍反复练习,最后把自己认为满意的测试成绩存入成绩数据库中作为平时成绩。这样平时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突然间变成了“带级别”的游戏,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还优化了学习效果。 由于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企业实践教学法

笔者安排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各个科室,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帮助教师做一些文件处理工作。 这样,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结合,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零距离”学习到岗位的一些工作技能,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几年来,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各专业的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 随着计算机水平不断提高, 有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拿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工中、高级证书,加强了职业能力,拓宽了就业途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本着“做中学、做中教”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当前社会对中职各专业初级专业人员计算机能力水平的需求情况,并相应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的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胡大威.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

[2]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7).

[3]陈丽瑜.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创新[J].当代教育研究,2008(3).

[4]何雪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6).

[5]章一中.关于教学模式管理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6]刘平正.职高计算机教学点滴[J].基础教育,2008(4).

[7]纪丽莉.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次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9-22.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教学法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