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走入生物课堂

2013-02-01于洪林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生活教师教学

于洪林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过程。现代教学理论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而教师则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教学过程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要取得好的学习或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无非是教师选择更佳的导学方式,以期通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无数的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贴近自己生活的学习内容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兴趣,这也就提醒我们,教学内容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或贴近,势必产生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让教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则课程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便会水到渠成。

一、联系生活,科学安排预习内容

预习是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通过教师事先布置,使学生预先对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自我学习。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预先布置,告诉他们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课余时间利用手中的课本或通过其他途径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熟悉并加以初步的理解。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是否都能够按照要求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也许并不困难,但对于另外一些学生也许就不尽然了,而且即使是那些能够完成预习任务的同学,其完成的质量如何也未可知。怎么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自觉而有效地投入到预习中去呢?抽查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使用无法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去进行预习。积极的方法是教师在预习的设计上多下一些功夫,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将预习的相关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现象相结合,拟定出相应的预习专题,使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予以联系,从而产生亲近感和好奇心,迸发出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予以应用并借此来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强烈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达成预习的目的。

就生物学科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比如,在讲授人体结构中的消化系统之前,不妨为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专题:在吃饭前,空嘴咬上一口馒头(或是米饭),然后长时间地反复咀嚼,自己体会一下经过长时间咀嚼后口中的滋味,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历程。这样的预习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非常有趣,而且还是即将开始学习的课程内容,学生一般都会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

二、结合生活,充分开展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教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要传授给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方法,后者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传授的效果如何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准。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认为,结合生活开展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比如,在讲解遗传的相对性状时,可以组织学生就其自身的身体性状进行充分的讨论,经过讨论后,大家就会对相对遗传性状这一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而且不无这样的可能,也许会有同学提出性别这一重要的遗传性状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在以后将要学习到的一个重点内容。对人的相对遗传性状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向其他生物去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迁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当然,就讨论来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安排,诸如全班讨论、分组讨论等,而教师所要注意的就是讨论话题最好是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来拟定,使同学们在讨论时能够感到有话可说并言之有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掌握讨论的话题走向和进程,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要求,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之所长,尽量保证每一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都有所收获,避免讨论成为好学生的专场。同时也要在适当的时候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评价,在讨论结束时进行最终的总结。

三、深入生活,广泛开拓知识视野

经常听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认识,与我们小的时候简直没法比。”其潜台词就是现在城里的孩子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建筑的丛林之中,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的单调、学习的压力使他们的知识视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当然,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与其长辈的童年相比较,其生存的环境确确实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他们对自然界尤其是各类生物的直接接触减少了许多。然而,如果以此来空发一些无谓的感叹就有些大可不必了。试想,人类社会什么时候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呢?变化是永恒的,只不过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飞速地发生着变化。就当今的学生而言,其视角之开阔绝非其父辈所能比拟,诸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使学生的视野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开拓,中央电视台大名鼎鼎的《动物世界》可以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了。通过电视、网络等,林林总总的各种生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各类生命现象为他们所广泛地了解,而这些则是其父辈们所无法企及的。

不过,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来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对其加以管理和约束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掌握网络利用的尺度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予以认真对待的,既不能唯恐学生沉溺于网络而对他们进行网络封锁,又不能对他们利用网络的泛滥而疏于管束。网络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合理,可以辅助他们开拓视野,极大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反之,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其自我约束力较差,若教师或家长对于他们失之约束,放任自流,也极易造成负面影响,那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四、贴近生活,合理解释生命现象

在讲授《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感冒发烧到底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初听起来似乎很幼稚,但细一分析,里面还真有一些玄妙。一般情况下,人一旦感冒发烧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如何退烧,通常是口服退烧药,严重的还要到医院去打点滴。而这位同学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他是通过一些课外途径对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我就从感冒的病因谈起,使大家对感冒的起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又为大家解释了感冒时人体发烧的生物学机理,使同学们知晓了原来感冒时人体发烧发热是通过自身的免疫机制在对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抵抗。既然如此,民间通常的做法就是感冒时躺在床上把被子盖严实,甚至再加盖一条被子捂一捂,发发汗就会退烧,病也就好了,这么做也就很容易被大家理解了,原来是在体内动员免疫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棉被的隔热效果,使身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地散发出去,导致身体处于高于正常体温的状态。由于引发感冒的病原体的最佳生存温度是人体的正常体温即36℃左右,一旦处于高于这一温度的状态下时间过长,病原体就会失去活性。与此同时,我又向他们讲解了抗生素的发现历史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和人类目前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后果。经过这样一番解释后,我再让他们自己判断一下感冒发烧好还是不好。

中学阶段是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的学生随着身体的生长,思想观念也在趋于成熟。因此,再因循过去那种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势必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作为施教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围绕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多做文章,不断地调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拉近他们与学习活动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生活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