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有感于执教《秋天的怀念》

2013-02-01袁福香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诗意意境语文课堂

袁福香

(高邮市菱塘民族初中,江苏 高邮 225652)

“诗意”词典里的解释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不禁让人想起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名为《轻柔的湛蓝》的小诗,诗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人如此,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亦呼唤诗意。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的浸润与滋养。笔者通过一次语文赛课,感受颇深,深思我们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文字形式化、理科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语文的诗意被解体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因此,我们的语文应该回归诗意教学。回归诗意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一片清新的天地。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呢?接下来结合笔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渲染如画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

文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其中,教师责无旁贷。为了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优美意境,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氛围。音乐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在教学中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感情真挚、悦耳动听的乐曲,能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自觉性,从而更自觉地投入学习。

笔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使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笔者在朗读时先配上马思聪优美而又略带忧伤的小提琴曲《思乡曲》,虽然曲与文怀念的对象不同,但情感基调非常切合此文,用音乐渲染意境,促动学生捕捉课文传送的美的情感信息,开始配乐朗读的时候,学生从神态上看不出来为文所动。但渐渐地,老师有感情的朗读配上忧伤的音乐,使得学生渐渐入境了,教室里归于沉寂。当读到以下一段时:“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我把音乐曲目又换成了二胡《真的好想你》,老师的朗读声已经哽咽了,教室里传来了唏唏嘘嘘的哭泣声,悠扬的旋律还在室内飘荡、倾泻,音乐如水一样的流淌,情感如月光一样皎洁倾泻,学生们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栖息、精神为之徜徉。

如画的意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除播放音乐外,还可借助媒体展现画面,把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诗意般的情境。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意蕴的艺术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徜徉,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

二、修炼美感的师语,让学生在诗话中栖息

要想唤起学生的诗意,教师的语言是关键。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形象的、感性的、富有启发性,甚至是诗性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张口就能让人感觉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师诗一般的语言,会帮学生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把学生带进诗意的课堂。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师生可以进行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感受激情,享受语文精神的滋养。

例如,在执教导入《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笔者引用了一段颁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音乐轻轻地响起,课件同时呈现最后一句话)。一段充满诗意的导入,自然让学生产生了一种对文章的期待,学生未读文,但早已心驰神往了。当分析完“病重的母亲为什么急切地要带瘫痪的‘我’去看菊花”这个问题后,我是这样小结的:“残菊犹有傲霜枝”,其实母亲不就像一株在秋天傲然怒放的菊花吗,母亲的精神,刹那间让史铁生明白“好好活”的含义,母亲希望儿子像菊花一样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好好生活,确实,母亲对儿子用心良苦的爱,让他从生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带着残缺的身体“好好活”,活出了精彩,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几十年来,作者一直在用他那饱含深情的文笔诉说着心中对母亲的怀念。让我们随着音乐,慢慢地、轻轻地再次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就是这样富有美感的语言,让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才有了情感的碰撞,课堂的人际关系才变得和谐,空气才变得自由,学生才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教学才能演奏出生命欢歌。而此时学生的性情也在如诗的话语中得到了滋养。

三、品读精美的文字,让学生在诗情中栖息

“品读”一词的中心是在“读”上,这里的读主要是美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正如俄国作家果戈理所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同作者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品,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回味,可获得对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和意蕴感。

例如,在笔者配乐范读《秋天的怀念》后,听到下面发出的一些唏嘘声,知道学生们已经入境,已经被细腻而又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得流泪,于是,笔者因势利导,请同学们带着深深的怀念,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母爱流淌在哪些细节,哪些举动当中,请在文旁批注写出你的感想。当学生自学完,大家交流时,发现学生的语言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而是流淌着情感的汩汩清流,是富有活力的生命的奇葩。

一文一意境。每一篇课文,都透过语言文字呈现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它的构成或是鲜活的人物形象,或是曲折的故事情节,或是具有个性的物体,或是生动细腻的细节和场景……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还原这些意境,使之由抽象变成形象的、可感的、可视的,然后披文入情,体味个中所蕴含的“情语”。以情交情、以心交心,品读使学生精神与文本高度契合,在品读中提升自我,在感悟诗情中学生诗意地栖息。

四、培养诗意的素养,让学生在诗性中栖息

语文课堂要诗意葱茏,就要牢牢抓住“情感”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积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的情境之后,要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进入“欲辨已忘言”“物我两相忘”的诗意世界。

前文的介绍中已经谈到,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课堂上教师的情唤醒了学生的情,走进了文本的情,实现了三情共振,让学生经历着美的陶冶与熏染,经历了一次诗意的旅行,获得了诗性的感悟。

但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创设诗意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直接面对如诗如画的文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心灵对话,语文课堂上才能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境界。

所以,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课结束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了窗前;当‘我’不经意地同意随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竟喜出望外……”其实生活中体现母爱的细节无处不在,你感觉到了吗?请运用细节描写抒写一段令你感动的瞬间,笔尖生情,抒发你对母爱深刻的感悟。有的学生写到:冬天的早晨正欲推车上学,母亲迅速递过一副手套;有的描写放学后母亲立在门前那焦急等待的眼神……

学生们深情回忆着生活中的细微情境,互相诉说着从这些细节所感悟出的母爱,没有老师的一个个追问,只有学生不由自主的自由表达,配合着老师播放的抒情音乐,这一切绘成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动人情境。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富有个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创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悦、最美好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共同创造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但诗意语文,不是为语文课堂堆砌华丽的词藻,不是追求诗一般的浪漫和情调。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让学生浸润在意境中,教师通过美感的语言熏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体验文本的情感。语文课堂作为学生的主要栖息地,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平时上课时我们就要像每一次赛课,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努力让诗意萦绕语文课堂,让诗意尽情流淌,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诗意地栖息!

猜你喜欢

诗意意境语文课堂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冬日浪漫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