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2013-02-01吴剑锋
吴剑锋
(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高校音乐类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而高校文化又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突出代表及聚焦点。了解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发展现状,对于促进其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以及推动高校音乐类社团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建设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一流音乐类社团,都具有重要意义[1]。
为使高校音乐类社团在构建先进校园文化中发挥作用,建设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一流音乐类社团,必须了解当前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发展现状,包括其存在形式、种类、参与对象、发展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提出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其适应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通过向河南省内部分高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了河南省高校音乐类社团的现状。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68份。参与此项调查的高校有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南阳理工大学和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共11所高校。参与调查的学生来自每所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调查范围之广基本可以体现我省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的现状。结果显示,我省高校音乐类社团经过学校和学生多年的努力,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在发展的质量、规模、种类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史无前例,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河南省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现状
(一)发展规模
近年来,随着高考人数的急剧增长和高招力度的不断增大,高校音乐类社团的人数与日俱增,社团数量也显现出逐步增加的迹象。调查的1568名学生中,男生942人,占60%;女生622人,占40%。社团人员主要来自大一、大二,占总人数的76%,而大三、大四仅占总人数的24%。
调查结果还显示,音乐类社团为1-3个的高校占60%左右,3-5个的占30%,5个以上的占10%。被调查的31个音乐类社团中,人数在30人以下的有3个占10%,100人左右的10个占35%,100人以上的18个占55%。
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高校音乐类社团数量在1到3个,很少达5个以上;人数多在30人以上,100人以上的社团占大多数。现在高校音乐类社团在高校中数量不是太多,但人数较多,说明高校学生参与音乐类社团的热情高涨,高校音乐类社团发展较为迅速。
(二)类别
经过筛选及同类合并,这些高校共有31个音乐类社团。从音乐属性上基本可分为器乐、声乐、舞蹈、音乐理论等多种类别;从其主要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综合欣赏型的音乐社团和专业实践型的音乐社团。综合型音乐社团开展的活动往往以音乐欣赏为主、艺术实践为辅,涉及的音乐类型比较广泛,例如戏曲协会、爱乐社等等;专业型音乐社团一般出现在拥有音乐专业的院校中,这些社团具有演奏或者演唱某一特定音乐形式这一特征,专业性强,参与人员具有较高演奏或演唱技术水平,以从事较高层次的艺术实践或参加大型演出、国内外专业技术比赛为目的,如某某高校交响乐团、合唱团等。
(三)师生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学生加入的社团有18个占60%,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社团有13个占40%。
(四)发展阶段
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成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阶段、成熟阶段及下降阶段。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音乐类社团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阶段的比例累计占到79%,成熟阶段占12%,下降阶段占3%。可见,大部分社团还处在发展阶段,并不完善,需要社团骨干力量及有关管理部门或者专业老师给予指导。
(五)发展模式
调查显示,采用社员之间共同切磋进步的约占25%,采用社团中优秀分子为骨干指导发展的约占55%,采用其他模式的仅占20%。
(六)经费来源
高校音乐类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团内部的会费和部分学校的经费划拨。一般情况下,各高校都有对社团经费进行管理的有关制度。例如:河南工程学院统一的社团会员会费标准为15元,并且制定了《河南工程学院学生社团经费管理办法》,由校团委及院团委直接监管,指导各社团合理使用经费。
(七)主要功能
调查数据显示,95%的调查对象认为我省高校音乐类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品位、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促进文化宣传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高校音乐类社团首先是社团,可以起到一般社团的作用,同时也是特殊社团形式,具有其他社团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音乐类社团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手段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促进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方面及培养学生的终身艺术意识方面的特殊功能日益显现[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音乐类社团高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音乐类社团组织形式粗放、管理理念陈旧,是当前我省高校的通病。信息化时代来临,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然而调查中我们发现,网络化管理的音乐类社团几乎没有。高校音乐类社团的管理仍然处在人力操作的原始状态,教师还是基本靠一个学期内仅有的一两次会议来完成有关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困难,可以借助BBS论坛、微博、飞信、QQ空间、子网页(挂在团委页面里)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产品搭建音乐类社团的工作平台,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事半功倍,对促进音乐类社团创新发展、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二)缺乏专业导师指导,建设质量普遍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教师参与的音乐类社团所占比例不高。事实上,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发展,需要靠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毕竟这些教师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要比学生们高得多,聘请他们作为指导教师,学校可经过研究出台有关政策,给指导教师计算一定的工作量,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会提升,同学们求知探索的热情会更加高涨,对音乐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实际上,这也是高校资源互享的需要,如怎样出台有关制度,在管理模式上及经费方面支持音乐类学生社团与高校公共艺术教研室、音乐教师及相关社会资源等对接,从而提升社团的建设质量和品位。
(三)对外交流面狭窄,发展受局限
音乐类社团的活动缺乏校与校之间和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高层次的交流活动偏少。就目前来看,我省高校音乐类学生社团还基本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活动水平上。由于缺乏交流,同样性质、甚至相同名称的社团,在不同的高校也存在很大差异,层次参差不齐。即使是建设水平比较高的社团,与国内外顶级学生社团比较起来仍存在不小差距。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高校社团管理者们积极搭建平台,施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鼓励学生与省内、国内外比较先进的社团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从而开拓视野,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其次需要广大学生“挖掘资源”,主动与其他高校开展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共同切磋,增长才干。这样,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建设水平必然会得到迅猛提升。
(四)社员流动性大,活动质量不高
大学生音乐类社团的成员大部分是大一新生,新生是各个学生社团每学年伊始争夺的主要对象,但是新生往往音乐技能水平有限,短期内不能直接参与活动策划及上台表演,必须依靠其他高年级成员“反哺”。另外,一年或一学期后,因为这些社团活动比较少且内容单调枯燥、质量不高、吸引力小、缺乏日常培训交流等原因,造成社团人数大部分流失,仅靠音乐方面兴趣较高或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同学苦苦支撑。据调查,仅有20%的社团每周平均有两次或两次以上活动,而这其中一些社团活动质量不高,让社员感到在浪费时间。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高校社团组织多举办类似“社团文化活动节”、校园音乐角等为主题的活动,为社团的自我展示搭建平台,让其活动常态化。其次,这些社团管理者们也要精兵简政,有针对性地招募新会员。另外,利用学校给与的各方面资源支持,加大训练力度,讲究活动质量,多排练时下最流行的曲目及节目,从而吸引更多学生投入到社团建设中来,为建设一流的音乐类学生社团作出贡献。
(五)对高校音乐类社团的作用缺乏深层次认识
高校音乐类社团究竟应该在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一系列育人理念中起到什么作用,一般的高校都没有充分重视并给予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在高校音乐类社团是否有必要存在这一问题上,调查数据显示,73%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17% 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10%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大多数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存在,说明其在丰富和活跃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先进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部分同学认为高校音乐类社团无必要存在或是否存在无所谓,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高校音乐类社团的理解不深刻,对高校音乐类社团对大学生深层次的影响缺乏认识。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去挖掘音乐类社团的优势,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音乐类社团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扩大其影响力,使更多学生在参与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建设中受益,为高校先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1]谢晓乐,段磬如.浅议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08,(11):25 -28.
[2]袁群,陈琦昌.大学生审美艺术教育及实施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