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特色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刍议
2013-02-01袁玲
袁 玲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不同的地域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独具当地风土人情的民族文化艺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工艺美术门类有4000余种,它们用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并记载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悠久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全国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已经逐步提升到了文化产业建设的层面。
一、地域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蕴育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社会、文化等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各地的工艺美术自身也进行蜕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今天表现更加突出,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艺美术发展的两极分化
我国各地传统工艺美术其实质,就是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的一种物化体现形式。而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工艺美术纷纷遭遇转型,这期间各门类工艺美术的境遇却大有不同。冯骥才先生曾把我国的工艺美术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的传统工艺,一类是广大农村的乡土美术。”[1]
城市传统工艺,技术含量高、从业人员多为专业手工艺人,作品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一直面向市场,所以在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中,转型比较顺利和成功,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春风,呈蓬勃发展之势,如玉雕、景泰蓝、瓷器、漆器、刺绣等。乡土民间美术,地域乡土特色过于鲜明,作品造型生动大胆,特征粗犷,做工随意性强,技术含量较低,从业者多为农闲农民,这类民俗文化产品在市场化的今天,呈现出快速消亡的一种态势,如传统木板年画、泥猴、农民画等。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这些乡土美术地位也较为尴尬:一方面这些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需要进行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它们产生于传统的农村生活环境,伴随着农村文化形态飞速的变化,失去了固有的生存土壤,自身生存发展状况令人堪忧。
(二)工艺美术发展中地域性特色的逐步缺失
多样性是工艺美术自身的地域性特色,一些原始形态的特征更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化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商品经济和文化消费生活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伴随着社会的开放包容与物流的发达,传统的相对封闭环境产生的地域特色民间工艺,已经主动改头换面,迎合市场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工艺美术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特色缺失等等深层问题逐步在发展中显现出来。我国的“工艺美术”作品与国外工业化大生产的“设计”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工艺美术自身应该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中。传统的民间美术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中渐渐形成的,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2]文化产业发展,注重的是创意和特色,并不是短期的杀鸡取卵似的矿产开发文化,“这种局面不仅仅是一种短视的问题,而是一种自我消耗的问题,长此以往,会最终消解整个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前景。”[3]文化产业中的工艺美术开发,应当建立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倡发掘地方特色、保留地方特色,代表地方工艺水平,恢复历史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生态,才是真正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地域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前景
(一)正确处理工艺美术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1.特色技艺传承的危机
地域特色工艺美术,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很多家族式封建保守的师承方式,阻碍了工艺美术的传承,如“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手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手工艺的口传心授习惯,甚至在一些民族地区还沿袭着古老的口传心授的规矩或依靠学徒自身的灵性悟性“偷艺”的习俗。[4]
同时,传统工艺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效率偏低,除了少部分传统工艺外,大部分经济效益不强,很难吸引年轻从业者。工艺美术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更无从谈起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部分工艺美术产业后备人才缺乏,由于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慢,对于后学者难以形成吸引力,虽然有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停补充,但作为区域性工艺美术长期发展的需要,缺少必要的稳定性,使产业集群的发展后劲受到影响。[5]
2.“古法炮制”与现代规模化生产的悖论
工艺美术因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具有很强的创作特性。传统手工工艺对于制作工艺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就算是同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地域的制作流程和选材都有很大区别,如各地的木板年画、剪纸制作等,而且很多的工艺美术作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玉雕、根雕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工艺美术并不能等同于其他行业,如果要尊重工艺艺术价值和文艺属性,就杜绝批量化流水线生产,避免恶性膨胀的开发。工艺美术不计工时的精雕细琢与匠心独具,是任何机器设备都不能机械重复制作的。要把握好“度”,如果这些因素过度提炼、抽象,就会失去传统工艺原有的核心技艺和审美价值。[6]产业发展,不代表饮鸩止渴地取最大限度榨取经济价值,而应本着精品路线,产业发展不单单是发掘经济价值,更需要传承其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
3.粗制滥造严重,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
粗制滥造严重,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化。作为商品,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但市场化的不健全,加之一些工艺美术产品粗制滥造,导致竞争出现无序化。为了争取价格的优势,降低产品的质量,使得工艺美术产品的价值难以体现,同时质量的降低,必然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商业化开发与工艺美术的深入创新
1.良好政策调控和市场引领
政府的政策调控和行业协会的市场监督与引领,是处理好商业化开发与工艺美术深入创新的首要条件。地方政府不能短视地只看到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地方工艺美术的保护与扶持;行业协会也应该逐步完善,从中起到市场引领与监督的作用,从长远的角度科学发展、持续性发展,引领工艺美术在商业化开发中,保持自身特色,实现持续繁荣。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变革,一方面加快了部分工艺美术的消亡速度,另一方面也给工艺美术传承方式创造了新的途径。在城市化进程中,地域空间交通的便利以及人群流动增强,带有技艺的工匠艺人有些离开本地进入城市发展,或到其他地方生活发展,又会形成工艺风格的文化交流,使手工技艺以社会传承方式承续。[7]
2.重启工艺美术的创新研发
工艺美术的创新研发,应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很多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滞后现象严重,其发展速度与市场化开发远不成正比。工艺美术作品形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也具有鲜明的历史时期的烙印和痕迹。创新研发要把握时代特色,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艺术的创新。笔者走访过部分民间玉雕艺人,他们在从事玉雕行业致富后,逐步开始在自己玉雕工作室开始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探索和创作,尝试从题材、表现技法上进行创新。“先脱贫再脱俗”是他们对自己创新行为的一种调侃,也是从业人员对产业发展的一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3.对传统工艺的技艺追求和原料开发
传统工艺十分重视对精湛技艺的追求和对于原材料选用的考究。但这种原始的推崇,逐步被人们所遗忘。中国式代工的发达,使工艺美术本身的手工艺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电脑制作、模具生产、化工产品的替代与滥用,正使得原本原汁原味的工艺美术,失去了固有的本色。当我们能够购买到市面上的伊斯兰工艺饰品、藏族银器等其实质都是源于温州工厂的锡器代工制造时,我们虽不能单独说这是一种工艺美术产业的退步,毕竟它给两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但起码这种方式行为不能鼓励工艺美术的原创发展,当原创彻底失去,工艺美术不复生命力存在,这样产品也只是一种行尸走肉的躯壳。工艺之美是传统之美。只有恪守传统,才能把握工艺的发展方向。如此能见到在全部传统中累积的美,能够带来令人惊奇的喜悦。[8]
三、地域特色工艺美术发展的文化思考
地域特色工艺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它不断地发展、变化、更新,深深植根于民族艺术的沃土中,表现出完整鲜明的区域文化价值。工艺美术一方面有着人们辛勤劳动的物质行为,一方面又有天工开物的精神意识活动,两种生产方式再结合地域特征,就构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人们创造文化需要和文化产品的能力,本身也是文化价值,而且是最本质的文化价值。从根本上说,文化受制于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风俗传统、行为习惯等区域环境的约束,是一个区域人群的深层意识。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潜力魅力所在,是文化特色的品牌。[9]
当怀揣弘扬地域特色品牌文化的使命,去重新审视凭精品意识再制作的工艺美术产品时,我们会发现,工艺美术不再是简单的商品、旅游纪念品,而是一种包含着文化底蕴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不仅仅反映制作者的技艺传承、做工考究、巧妙经营,更反映出地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特色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情趣,具有艺术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总结
工艺美术赶上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保护、发展地域特色工艺美术,并进一步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在坚守中发展,在发展中革新,在革新中突破,打开我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创造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品牌。
[1][2]冯骥才.传统民间美术的时代转型——在杭州中国艺人节上的演讲[J].设计艺术,2009,(9):41-44.
[3]李砚祖.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05 -09.
[4]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J].美术观察,2007,(3):9 -10.
[5]丁勤.论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J].创意与设计,2012,(6):10 -14.
[6]徐艺乙.梳理历史,建立佛山木版年画数据库[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3,(1):19.
[7]朱怡芳,施祖麟.中性产业:传统工艺美术界定与产业系属的新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11-117.
[8](日)柳宗悦,徐艺乙(译).工艺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0 -41.
[9]吴文轩,邓亮生.潮汕民间工艺美术的区域文化价值[J].艺术百家,2012,(7):3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