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及对策
2013-02-01段宏林
段宏林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河南三门峡 472000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不单要让学生学会,还得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单传授理性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更多感性的认识,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长期的基层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课程理念的理解上有些偏颇,在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忽左忽右。如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关系需要摆正。
1 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依然故我。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地表现自己,争当火车头,争做方向盘,拽着学生向前走。教师说走就走,说停就停,说转弯就转弯。课堂上教师控制了学生的思想,控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丢失殆尽,名存实亡。此种教法被称为“穿新鞋走老路”,即教的是新教材,用的是旧概念。
此外,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我”丢失严重,他们为了显示自己教学观念超前,课堂上自己不讲、不写、不导,从上课到下课尽是让学生一窝蜂地小组合作讨论,搞人人发言,开放式教学变成了天马行空的“放羊式”教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一切“权利”都交给了学生,教师靠边站,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应该是复杂的、多样的:当学生的观点偏颇,见解浅陋时,教师是领航员,用明亮的夜灯点亮学生的心灵;当学生见解独到、新颖、有创意时,教师是观众,衷心地为学生喝彩。
2 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像一片挥之不散的阴霾,笼罩在课堂上,使课堂教学一直蒙着灰蒙蒙的颜色。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把基础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他们把其编成练习,投影出来,重锤猛敲,反复训练。这种做法学生能完全接受吗?接受了又有多少作用?这种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心理,一厢情愿地“唯知识论”的做法,实际上是用一把违反教学规律的钝挫,把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点一点地打磨掉。
不知是矫枉过正的原因,还是对新的教学理念领悟上的偏差,另一种类型的课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了:基础知识基本上被抹杀被丢弃,代之而来的是课本剧的表演,是课堂大辩论,是流行歌曲的欣赏,是绘画能力的培养,是无边无际的想象。这样的课,看上去挺美,似乎这样做就是培养了表演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但一节课下来,学生读起书来却是读音不准、句意不清,至于能力的提高又体现在何处?
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对立的,应该同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合理的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自学中自我暴露对基础知识领悟上的不足,然后教师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加以引导。以此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3 使用电教媒体是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如今,一提到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个别人就认为:谁的媒体多,使用频率高,谁的课就好。其实,这一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因为电教媒体不管多么先进,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如果教师脱离教学目的,盲目频繁地使用电教媒体,只会给人华而不实 的感觉,反而会降低教学的质量。
必须一提的是,有的教师以电教媒体的灌输掩盖自己的灌输式讲授,玩弄“新瓶装旧酒”的把戏,搞得荧屏显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多媒体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是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轻视,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相信,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耗时低、效率高、效果好的多媒体手段必将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再好的电教媒体的使用都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和体验,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去。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进行,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课改中不能随心所欲和哗众取宠,也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就会走入误区,不但把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会创造出所谓的“四不像”,连学生都不知所措,这样的教学改革最终将会走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