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
2013-02-01颜广侠
颜广侠
乐亭县乐亭镇三合庄初级中学 河北乐亭 063600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观、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学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的“生字、解词——分段、总结段意——中心思想”的老三步教学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新型的语文课堂注重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强调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提倡教师尽可能多运用赏识激励策略,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潜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激励下,实现愉悦学习、快乐成长。
1 营造轻松愉悦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传统的观念中,学习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课堂气氛凝重:教师认真传授知识,学生专心聆听、用心记忆。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改的推进,这种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成长的制约性越来越明显:学生的学习循规蹈矩,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思想,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同步,缺乏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种种弊端促使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调整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营造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2 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元素的课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作者、文章、思想、情感的体悟。这种体悟不是沉思默想,而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文字的交流,甚至是情感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善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演绎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情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而又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在教师激情澎湃的感染下,阅读、领悟、探究的激情被逐步点燃,对文章情感的感悟逐渐加深,才能更好地领悟、体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
3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喜欢参与,喜欢表现,希望被表扬。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这种性格和心理需求,尽可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和活动中。学生能独自解决的,教师就不要参与;在教师指导下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教师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利用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探索;或者通过旁征博引,激发学生广泛积累;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等。
4 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文字有极强的感悟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然而,要读懂“平面”的文字背后的“立体”情感,是一个渐进、缓慢的与思维同步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设置易于学生理解和感悟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比如,在学习《泌园春·雪》一课时,在朗读描写北方冬季雪景的内容时,应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出自己怎样的感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但是对愉悦、欢快语气的把握,对喜爱、赞美情感的表达,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风景片,让学生通过视觉直接感受祖国北方雪景的的秀美,从而让学生产生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为光明前途而勇敢奋斗的无数革命志士的敬仰,学生的朗读自然充满真情。
5 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情感
课文的情感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受。学生作为一名学习者,要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字中寄托的思想和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件很有难度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5.1 通过朗读将作者的情感变为自己的情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教师范读或者听名家诵读录音,为学生展示朗读的语速、停顿、情感表达等,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加深对课文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像《蝈蝈与蛐蛐》这样优美的写景诗,就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5.2 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
每一篇文章所表示的思想和情感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快速接受别人的思想和感受,不如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和事件中,实现角色转变,让学生切实体会当事人的感受。这种换位思维往往能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感想和深切的体验,并不断激发出作者对自己相似生活情景的回忆,让学生从自身切实的感受出发,缩短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更加丰富的人生感受,实现创造性学习和创新解读。
6 创设开放而富有生活基础的课堂模式
新型的课堂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模式。
6.1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教学不仅是传授,更应该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将自己自学、求知、感悟的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大家,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的喜悦和成功的自豪。
在以前的教学中,有两组形似字:呜、鸣;喝、遏、渴。任凭教师怎么强调,还有的学生写错读错。课改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怎么去辨别这两组字,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发挥,得出符合自己思维的结果。
1)“呜”是拟声词,可能是风筝也可能是汽笛或火车的轰鸣声;鸣则是动词,指发出声音,一般指鸟、兽、昆虫叫,也可用于表达(意见)。
2)“喝”水要用口喝,必须把嘴张开,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所以用三点水表示渴;“遏”则是压制或阻止,是一种行为,行动从“之”可体现出来。
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内心受到鼓舞,学习热情必然高涨。
6.2 注重语文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加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践性,促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习惯。比如,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听说训练”:你去同学杨鹏家玩,玩到了晚饭时分,杨鹏妈妈对你说“别走了,在我家吃饭吧”,你认为杨鹏妈妈真的想请你在他们家吃饭吗?这时你应该如何回答,才能既得体又明确自己的意思?
学生被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所吸引,快速进入学习情境中。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杨鹏妈妈说让留下来吃饭,仅仅是句客套话,是中国人含蓄表达的一种方式,暗示你该回家了;如果你信以为真留下来吃饭,不但会给并没准备请你吃饭的杨家带来麻烦,同时还会让父母担心;要对阿姨留自己吃饭表示感谢,同时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知道自己在哪儿玩,会担心自己,然后告辞回家,这样既显示出自己的礼貌,也为对方留了面子。
这样的语文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不再是循规蹈矩的传授和记忆,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学习。教师应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来丰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认识,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