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校园犯罪问题研究
——由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2013-02-01王娟娟陈广亮
王娟娟,陈广亮
(1.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郑州 475000;2.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2013年4月1日,复旦大学准博士生黄洋被同宿舍的舍友投毒,经抢救无效于4月15日遗憾离世。几乎与此同时,南昌等多所高校相继发生大学生死亡事故。而大学生校园事故的数量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几乎每一天都会在相关媒体上得到这种不幸的消息。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终止在本该是他们享受青春和知识的大学校园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结束他们生命的人竟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或朋友!为了更有效地阻止悲剧的发生,寻觅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校园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校园犯罪的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近些年我国高校校园犯罪的数量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1965年,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约占2.5%;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5年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5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而2008、2009年大学生犯罪约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数量高达18%,到2010年,这一数据在成倍增加 。仅仅是2013年春节前后,河南某高校园区就多次发生校园犯罪事件,其中一次造成了3死1伤的严重后果,而这样的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大学校园里发生。
(二)引发校园犯罪的直接动机相对集中
通过对引发校园犯罪的动机总结来看,双方之间并没有不可化解的深仇大恨,而往往都是因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矛盾没有得到及时的化解,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这些矛盾集中出现在学习竞争中(比如争夺奖学金、争夺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感情纠葛、生活矛盾(马加爵案、复旦投毒案、朱令铊中毒以及近几天某几个高校所出现的因为打游戏和敲门造成的悲剧事件等均属于此类情况)。往往矛盾出现后,同学之间没有及时和有效地进行沟通,也没有相关老师从中调解,导致学生心中的不满在某一个事件集中爆发,从而引发了悲剧。
(三)校园犯罪的主体以学生为主
目前在我国发生的校园犯罪主要是以侵害个人财产安全和人生安全的犯罪为主,对2006-2010年发生在北京海淀区的校园犯罪案件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发生在此期间的各类校园暴力案件共有238起,其中被害人共计193人,重伤和死亡的人数达到26人,在其中的68起事件中,共造成财产损失99949.19元 ,而侵害人身安全的犯罪危害相比财产损失影响更恶劣更深远,极易对其他学生和高校带来不良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并给其他同学造成心理阴影,所以其危害性极大,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四)校园犯罪的主体延伸至高学历群体
以往人们的观念普遍认为,校园犯罪更多的由那些学习成绩差的、不学无术的群体实施,而从近段时间所发生的事实来看,校园犯罪的涉案主体也包括高学历、通常被认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马加爵案和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实施者均属于此种类型)。这部分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均表现优秀,所以学生对他们的防范意识更加容易疏漏,甚至发生了事实还有很多人觉得难以置信,这就使得高校校园犯罪更为隐蔽。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犯罪多发的原因
人之初,性本善,大学生校园犯罪的原因是在其成长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不当教育和影响而逐渐引致的,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我国家庭单位的缩小,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脆弱,遇见挫折就容易自暴自弃、心态消极(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的学生当中就不乏这样的案例: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六级听力没有考好,下了考场抱头痛哭,原因是他觉得自己三个月的努力白费了;而这样脆弱的学生在我的学生当中还不在少数);加上该阶段,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善于妥善处理产生的问题、容易冲动,进而导致无法挽回的错误。
(二)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压力过大,法律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大学生活缺乏相关指导,学生自己又不能合理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所以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焦虑 。成绩优秀的同学会将这种压力更多地寄希望于学习,希望能够通过在学校获得更好的成绩来提升将来的就业优势,这无形中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而学习差的同学则更容易自暴自弃、虚度年华,加上法律意识淡薄,犯了错误容易产生侥幸心理,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对其他同学的不满。这些情况都为大学生犯罪埋下了隐患。
(三)学生心智不够成熟
由于很多大学生尚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没有经历过足够的社会阅历,所以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遇见挫折不知道如何合理地解决。近些年独生子女增多,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不太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同时,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上的很多不良风气比如贪污腐败对学生造成恶劣影响,学生极易对社会、学校和他人产生不满,“喜欢从阴暗面看待问题,总看不惯他人自私、虚伪的一面”。而当这些不满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解决又无从发泄时,日积月累,极其容易发展成为一种极端的做法,并在一些小事上集中爆发,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
(四)学校教育机制不合理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很多高校都将教育过多的放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授课老师讲完课基本不跟学生沟通,辅导员更多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学校的心理咨询结构形同虚设,很少有人真正地去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一旦他们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
其次,某些学校的歪风邪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是很多学校却暗藏偏离自身职责的行为和现象,甚至很多中小学都存在给老师送礼请客的问题;更有甚者,某些人员参与甚至决定学生奖学金的分配,使得那些优秀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这些不良风气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众多的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其价值观的歪曲。大学校园犯罪的很多原因正是来自于学生之间争夺奖学金、争夺深造名额,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打击报复。
所以,正是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却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情感因素一旦集中爆发,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理智行为。
三、有效预防和降低大学生校园犯罪的路径探究
大学生校园犯罪的数量和频率的不断上升,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学习、生活和成长,给多个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同样也会对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所以找到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大学生校园犯罪的解决措施,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和当务之急。
首先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所以家长们必须重新审视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避免过度溺爱。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又敏感的阶段,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问题,还有就业问题和情感问题。而家长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对他们的其他问题关心不够。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和排解,让他们认识到在问题的处理上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健康健全的教育模式,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每个专业都应该开设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专门负责各个专业学生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不满情绪;某些教职人员应该遵循教师的职责要求,切身实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着想,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做违反教师功德的事,更不能助长学生的功利心,给他们过早地争名夺利制造温床,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对某些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保证相关工作的公平、公正,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
再次,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律知识普及力度,帮助他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及法律知识讲座,印发日常应对突发事件的小册子,开设法律和对突发事件进行紧急救治的相关课程,聘请医学类人士定期来学校进行基础医学知识的普及,并定期对学生该类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以提高日常自我保护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学校、政府合作,采取积极措施,开发更多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学校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也要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这样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学生的不自信(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什么都没有学到,不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加上对于社会的工作完全不了解,更加剧了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和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的恐慌),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总结
大学生校园犯罪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教育的疏漏,所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必须共同努力,给学生一个健康、良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才能减少大学生校园犯罪现象。
参考文献:
[1]李欣容.关于高校学生犯罪防控机制的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1):33.
[2]程晓璐,王赫,程闯.校园暴力犯罪状况调查——以海淀区2006-2010年校园暴力案件为视角[J].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2011,(05):55-57.
[3]薛静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07):141-143.
[4]龚国富,魏自涛,王樱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97-98.
[5]王巍然.论大学生犯罪[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04):68-69.